(本系列文章以李瀚章、李鸿章等搜集汇辑而成、湖南传忠书局刻印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底本,选取曾国藩的部分奏稿批牍、杂钞论文、诗文书札等为示例,带领读者一窥“千古完人”的为人成长之道。)
《奏稿 卷一 应诏陈言疏》 道光三十年三月初二日
每个人都有胸怀天下的时候。特别是封建年代的中国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是人生至高目标,心中也都有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曾国藩当然也不例外,而且他的这份宏愿还尤其强烈,这体现在他作为一名在北京蹉跎十年有余、官至部长级别的四十岁京官,还轻易相信道光皇帝让各位大臣言官们“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据实直陈”的漂亮话,写就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应诏陈言疏》,对道光皇帝的用人之道大加抨击,其整顿职场之心不可谓不真诚。
这篇奏疏具体写了啥,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我们来一起看看。
首先,曾侍郎开宗明义说,我们道光一朝的政治制度已经非常好了,列祖先圣们不仅打下了这锦绣江山,还订立了各种各样完备的制度,只要遵从先祖意愿执行就好了,没什么要说的,我今天呢,主要讲讲关于人才建设的事情(凡百庶政,皆已著有成宪,既备既详,未可轻议,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方今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端赖我皇上之妙用)。
好家伙,这第一段话就直接捅了道光皇帝的肺管子,什么叫政治制度是好的,但人才建设不行?这不就是指着皇帝说你这个领导不行吗,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都嚯嚯了。我要是道光皇帝,看这第一句就得摔杯子,不过谁叫咱是皇帝呢,既然假惺惺地让大家提意见,就不怕红红脸、出出汗,平复下心情还得往下看。
随后,曾国藩举了三条措施:转移之道、培养之方和考察之法,还强调“三者不可废一”。在这提一个写文章特别是公文写作的小技巧,就是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近似词来表达,此处的“道、方、法”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但稍一变化读起来就这么朗朗上口,特别体现水平。要想学习这种技巧的现代用法,最好的是去看《人民日报》等官媒或者中央部委机关的材料,有些用词十分精彩。
我们接着审奏章:
第一,所谓转移之道,即“因时俗之过而矫之使就于中”,换成现代话讲就是“矫枉必须过正”。曾国藩列举了前朝皇帝的种种政策,比如康熙皇帝管的松是因为刚打完仗国家苦,雍正皇帝管的严是因为太平日子太久了纪律涣散,接着乾隆皇帝又松了然后嘉庆皇帝还得紧一紧,就这样到了道光皇帝您的手里。按照历史规律您又应该松一松了吧,但今时不同往日啊,国家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比如现在这些大小官员们,在我曾侍郎的眼中“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读到此,一个年轻气盛、眼高于顶的曾侍郎形象跃然纸上,我们可以想象曾国藩坐在主席台正中间,指着台下一众人等说,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都是垃圾。从得罪同僚的本事来说,咱们跟曾侍郎比起来全都是弟弟。
但曾国藩的大炮还没放完,他继续说,道光皇帝啊,你知不知道一个词叫“上行下效”,要想改变这些庸官的面貌、振兴国家,就得自己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欲人才皆知好学,又必自我皇上以身作则,乃能操转移风化之本),要刻苦练习治国本领,要努力培养领导气质,要多待见我这样的贤臣志士,这样大概有个十年工夫,国家就差不多了(召见臣工,与之从容论难。见无才者,则勖之以学,以痛惩模棱罢软之习;见有才者,则愈勖之以学,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
*人诛心。曾国藩不仅批评了道光皇帝,还批评得非常具体,直白说您才是这个国家最歪的“上梁”,即使肯改过自新,也还得寒窗苦读个十年才行。我要是道光皇帝,这会儿估计桌子都掀翻了。哼,我倒要看看这个曾国藩还敢怎么说朕!
第二,所谓培养之方,何也?曾国藩继续掰着指头说,皇上啊,你看,朝廷人才大多都出自“内阁、六部、翰林院”这八个衙门,但这八个衙门现在的冗员本来就多,加之您老人家还喜欢没事就召集各个衙门的领导们到内廷开高级会议,导致他们没时间回衙门视事,除了身边有限几个人外,其他对下属都不认识,因此衙门里有真才实学者迟迟得不到赏识,人才梯队建设严重滞后(堂官又多在内廷,终岁不获一见。如吏部六堂,内廷四人;礼部六堂,内廷四人;户部六堂,皆直内廷;翰林两掌院,皆直内廷。在诸臣随侍御园,本难分身入署,而又或兼摄两部,或管理数处。为司员者,画稿则匆匆一面,白事则寥寥数语,纵使才德俱优,曾不能邀堂官之一顾,又焉能达天子之知哉!)。
所以,皇上啊,你得少开会少听报告,多调研多下沉基层,经常关心关注普通官员的心声,哪怕不给实际好处,就是问问他们姓甚名谁,这么小官们也都感激涕零了(彼司员者,但令姓名达于九重,不必升官迁秩,而已感激无地矣)。
哎,皇上你先别着急走,还有第三呢,所谓考察之法,何也?现在朝廷衙门办事“小者循例,大者请旨”,这无可厚非,本朝一直这样*。但是你却又整出了一个满朝文武不分官职大小、分管事项都能随意上奏言事的幺蛾子来。这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了,你是想靠这个来考察选拔人才吗?如果一个工部的小喽啰上奏讨论刑部一把手的工作作风问题,你是听还是不听呢。听,这个小喽啰说的不一定真,既要麻烦堂官写证明材料,还得安排监察部门审查考核,费时费力;不听,又啪啪打自己的脸,留一个堵塞言路的不好名声(然臣犹有过虑者,诚见我皇上求言甚切,恐诸臣纷纷入奏,或者条陈庶政,颇多雷同之语,不免久而生厌;弹劾大臣,惧长攻讦之风,又不免久而生厌)。这真是何苦来哉!
因此,圣上不如赶紧把幺蛾子收回去吧,咱们还是按照圣朝的祖制来按级考察人才,别越级汇报(方今考九卿之贤否,但凭召见之应对;考科道之贤否,但凭三年之京察;考司道之贤否,但凭督抚之考语),这样才符合国家定例。
当然,曾国藩毕竟是在京城宦海沉浮多年的人,为了挽回皇帝的颜面,在文章的结尾,曾国藩还是想给自己留个台阶,他说我就是一个大笨蛋,如果我说得有一丁点道理,还请皇上夸夸我,如果都是胡言乱语,也请看在我一片赤诚的忠君爱国之心的份上,饶了我就算了(臣本愚陋,顷以议礼一疏,荷蒙皇上天语褒嘉,感激思所以报。但憾识见浅薄,无补万一。伏求皇上怜其愚诚,俯赐训示,幸甚。谨奏)。
以上就是曾国藩奏章的主要内容,不知道各位读者看过以后是什么感受。反正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又是哈哈大笑又是冷汗直流,作为一名曾在体制内工作过十几年的人,我深知曾国藩这份奏折里的刀光剑影,也为曾侍郎的前途命运捏了一把汗。
尤其是,曾国藩最后结尾这个小聪明耍得并不好,他这番话相当于以“愚忠”为借口把道光皇帝架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道光皇帝即使再生气能处理他吗,当然不能,至少在表面上不能,但背地里怎么样,相信各位读者看到现在都心里有数。
最后,我们来看看道光皇帝是怎么回复的。奉上谕:“礼部侍郎曾国藩奏陈用人之策,朕详加披览,剀切明辨,切中情事,深堪嘉纳。连日左副都御史文瑞、大理寺卿倭仁、通政使罗惇衍等,各陈时事,朕四降旨褒嘉。其通政副使王庆云、鸿胪寺少卿刘良驹及科道等折分别准行交议。如该侍郎折内所请保举人才、广收直言,迭经降旨宣示,谅各大小臣工必能激发天良,弼予郅治。惟称日讲为求治之本,我圣祖仁皇帝登极之初,即命儒臣逐日进讲,寒暑无间,朕绍承丕业,夙夜孜孜,景仰前徽,勉思继述,著于百日后举行日讲。所有一切应行事宜,著各该衙门察例详议以闻。钦此。”
这写的是啥意思呢,其实一句话就说清楚了:朕知道了,具体怎么办,各部门看着办吧。
圈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