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性运输是一种被动运输吗,非极性运输是主动还是被动运输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07-30 18:24:04


极性运输是一种被动运输吗,非极性运输是主动还是被动运输(1)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显微镜的使用:先低后高,不动粗焦(调到高倍镜后再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细菌、蓝藻的结构模式图(略)

大量元素:C、H、O、N、P、S、Ka、Ca、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基本元素:C、H、O、N。 最基本元素:C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态存在:自由水(约95.5%)和结合水(约4.5%),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水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为ATP、主要能源物质为葡萄糖、生物体最好的储能物质是脂肪

糖类由C、H、O组成,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动物))。

酶的特点:专一性、高效性。 激素作用的特点是:特异性、高效性

鉴定下列有机物的试剂及现象:

淀粉:碘液——变蓝 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斐林试剂(加热)——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

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元素组成:C、H、O、N,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

氨基酸结构通式:必须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接在同一个C上

形成:氨基酸分子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或—NH—CO—,不能省略"—")相连而成。

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三肽:由三个氨基酸组成。多肽: n≥3

公式:脱水缩合时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核酸:由C、H、O、N、P组成,包括DNA和RNA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碱基类型:A-T,C-G,DNA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

RNA:核糖核酸,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碱基类型:A-U,C-G,RNA可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脂质、蛋白质、多糖,其中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原生质层的组成:细胞膜、液泡膜、两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质壁分离与复原(详见课本)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

(1)被动运输:①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O2、CO2、H2O、酒精、甘油

②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2)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需载体,需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各种无机盐离子

(3)胞吞作用、胞吐作用:需能量,不需要载体,如吞噬细胞吞噬抗原、胰岛素的分泌等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运输,脂类合成。 溶酶体:消化车间

高尔基体:蛋白质的加工、分类和包装 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动物和低等植物)。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被健那绿染成蓝绿色。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不是代谢中心。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构成的结构体系。原核生物和病毒无生物膜系统。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病毒:无细胞结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

酶的种类:蛋白质或RNA 。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要温和。

ATP: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叶绿体层析在滤纸条上的名称和颜色分布自上而下(4条色带):

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SiO2:有助于研磨的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无水乙醇(或丙酮):有机溶剂,提取色素

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真核生物)、细胞质(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光反应场所: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能量变化 光反应:光能—活跃化学能 暗反应: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CO2 H2O

极性运输是一种被动运输吗,非极性运输是主动还是被动运输(2)

(CH2O) O2 其中, O2来自水的光解,具体过程见教材P10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温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

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具体过程见教材P93,三个阶段都产生能量,但第三阶段能量是大量的(在线粒体内膜上)

无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

无氧呼吸的2种反应式:C6H12O6→2C2H5OH 2CO2 能量(少) C6H12O6→2C3H6O3(乳酸) 能量(少)    

硝化细菌: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生物

有丝分裂:(1)分裂间期: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DNA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周期中所占时间最长

(2)分裂期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②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数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

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①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区别:植物由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过程:解离(细胞会死亡)→漂洗(防止解离过度)→染色(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制片

细胞的分化: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植物细胞全能性:指植物体中单个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衰老细胞的特征: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色素积累、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化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细胞坏死:细胞的非正常死亡

细胞癌变的特征:无限增值;形态结构显著变化;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转移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1、减数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精原细胞(卵原细胞)进行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部分片段的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初级精母(卵母)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即次级精母(卵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每个次级精母(卵母)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共产生4个

2.精子的形成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细胞的形成场所:卵巢

3.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区别: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大)、极体(小),极体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又形成2个小的极体,而次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二分裂形成两个细胞:卵细胞(大)、极体(小),最后3个极体退化消失,只剩一个卵细胞。

4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5.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6.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7.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则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极性运输是一种被动运输吗,非极性运输是主动还是被动运输(3)

答案:减Ⅱ前期 减Ⅰ前期(联会) 减Ⅱ前期 减Ⅱ末期 有丝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Ⅰ后期

极性运输是一种被动运输吗,非极性运输是主动还是被动运输(4)

答案: 有丝前期 减Ⅱ中期 减Ⅰ后期 减Ⅱ中期 减Ⅰ前期 减Ⅱ后期 减Ⅰ中期 有丝中期

8.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高茎和矮茎、长毛和短毛。

9.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10.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如A和a)。

11.纯合子(如AA、aa的个体);杂合子(Aa)

12.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13.杂交;自交;测交

14.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5. DNA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16.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腺嘌呤)配对T(胸腺嘧啶), C(胞嘧啶)配对G(鸟嘌呤)

注:RNA中没有T,而是U(尿嘧啶)

17.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还需要模板、原料、能量。

18.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注:场所主要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翻译: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核糖体)。 模板:mRNA(具有密码子)。

原料:氨基酸(20种)。 搬运工具:tRNA(具有反密码子)

19.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极性运输是一种被动运输吗,非极性运输是主动还是被动运输(5)

 

20. 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间接);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1.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特点:①发生频率低:② 不定向 ③多害少利 ④普遍存在 结果: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期) 应用——诱变育种(高产青霉菌株的获得,黑农5号大豆)

意义: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22. 基因*: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

23. 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24.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2)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25. 遗传病发病率的调查应在广大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遗传方式的调查应当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26. 染色体组: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各不相同;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27. 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二倍体、三倍体…….)。

28. 多倍体育种: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29. 单倍体育种方法:花药离体培养。 原理:染色体变异

30. 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白化病:常隐 ,红绿色盲:伴X隐性)

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31. 杂交育种(原理:基因*);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

32. 基因工程的三种必要工具:(1)基因的剪刀—限制酶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3)运载体:质粒(化学本质DNA)、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基因工程: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33.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4. 物种的形成: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35.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6.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6 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是测定人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 X Y)上的碱基序列。

37. 遗传方式的判断: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为患者,则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若有正常,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

有中生物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均为患者,则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若有正常,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内环境的各成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略)。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血浆pH7.35~7.45(有缓冲物质起作用),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人体内环境温度37摄氏度左右。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双向。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单向。 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为组织液)、突触后膜。

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传递速度:较慢 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温觉,冷觉))语言,学习,记忆,思维,

言语区:W,V,S,H区

人体各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血糖平衡的调节:正常人的血糖含量0.8-1.2g/l(80-120mg/dl)。

胰高血糖素:升血糖,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降血糖,由胰岛B细胞分泌(二者属于拮抗作用)。

反馈调节;正反馈;负反馈

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1)皮肤和黏膜 (2)体液中*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3)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抗体: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只由浆细胞(即效应B细胞)产生。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P37)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才发生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HIV,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的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运输,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背光侧生长的快。

顶端优势的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顶芽优先生长

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 缩写:IAA。

生长素的运输: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的组织,叶片,种子等部位。

生长素的作用: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如生长素类似物2,4-D、乙烯利、NAA

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要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用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N:M=n:m

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 " J"型增长曲线(理想条件下,实验室),

②"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环境容纳量K不是固定不变的,在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种类的多少。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2)捕食 (3)竞争 (4)寄生

初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水面。 次生演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生态系统的成分:(1)生产者(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2)消费者(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3)分解者;(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碳循环的主要形式:CO2,在生态系统与无机环境间循环利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物理信息(光、声音、电、磁、湿度、温度、颜色、形状)

(2)化学信息 (3)行为信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也越差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最有效,如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离体保护(精子库、种子库)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光、科学研究、文艺创作

(2)间接价值:与生态功能有关

(3)潜在价值:未知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