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本中,唯一感到和语文有些关联的就是这一节了——命题、定理、证明,需要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引导的句式,有些时候,还是需要动一动脑子的,比如“等角的余角相等”,把这句话改写成上述形式,首先需要对这个句子进行断句,那么,是该断在等角后面,还是断在等角的余角后面呢?从数学的角度,还是断在等角后面比较好说,改写成“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当然了,另一种改写的方法看上去也没什么不可以:“如果两个角分别是两个相等的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不是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是不是在数学课堂上也可以让自己文艺青年一把?
说到了命题,不能不说一说它的两大类:真命题和假命题,所谓真命题就是经历过推理证明仍然成立的,也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的命题才是真命题,而假命题是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可以将其推倒的命题。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大脑突然就从数学里跳了出来,转换到了人类种群。有人说数学是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的学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此,但是数学当中的很多规律真的可以破解社会中的很多现象,文与理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实则却是关系非同一般的亲密朋友,是不是有点意思?
在人类种群当中是怎么体现真命题和假命题的规律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好像我们说一个人是好人,那么他一定要经得起考验,用英语来说叫perfect,近乎完美,无可挑剔,这样的神人才是真正的好人,但是事实上也许只存在我们的理想中,因为完美其实并不存在,但关于完美的想象却能够引领着我们的灵魂向着更高的方向去发展,引领着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自我建设,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呢?
相反,假命题就好像我们说一个人不好,只需要一点点的反对意见并将之通过舆论导向扩大化就会让他的好倒入到坏的一边,与此同时他所有的好可能都被视而不见了。这种说法似乎有些极端了,但是对一个人的一些坏印象的确会影响到对一个人正确合理的评价。所以,为了让自己得到那个所谓的好的评价,有的人会特别努力特别卖命,但却很难得到好的称谓,并不是说没有做到好的标准,而是完美并不存在而已。
这也可能就是文理的冲突所在吧,理比较绝对,真就是真,假就是假,真里藏不住假,而假也没办法变成真。而社会评价体系当中却并不会特别较真,所谓的好也会有一定的限度,而不会宽泛到所有的方面。比如一个业务能力超强的人,在工作上可能是骨干,但是在生活方面可能会有饮酒无度的缺点,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点的小缺点而否定掉他的工作能力;一个心地善良的姑娘,可能都找不到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我们也不能因为她没有工作而说她不是一个好人;一个才华出众的博士生,可能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因为他生活上的问题而忽略掉他超人的智力水平……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才构成了这个世界多姿多彩的美。
那么,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去追求真,在哪些方面容许假呢?这和数学也并不矛盾,能够经得起推敲、能够经得起岁月考验的那种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比如真朋友,可以在时间里陪伴你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真朋友,无论世事怎样变换,无论穷富,无论身份,都能一直以一种不变的姿态在你身边的那个真朋友是你该去珍惜的;再比如你的诚实、善良、勤勉……这些美好的品质虽然有时候不能够带给你期许的财富值,但仍然是你需要去坚持携带着的,它们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有时也许仅仅是一把眼泪,但是却告诉你一切都会是值得的;还有你的真实的内心,努力去成为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不要因为受束缚而过上灵魂被捆绑的生活,还原你的梦想和真实的诉求,做一个真性情的人。
至于假呢?善意的假有时当然是必要的,但还是尽量不要去碰触它,也不要用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人和事。当然了,对于别人的假,还是抱着接受的态度吧,毕竟大千世界万象丛生,抱着包容和接纳的心去面对一切总是好的,宽容会让你拥有更高的判断事物的角度,也会让你拥有更加达观的生活态度,获得更多的来自生活的平和的享受。
但愿这世界多一些真心实意的美好,少一些虚情假意的游戏;多一些对于真的追求,少一些对于假的效仿;多一些真性情,少一些假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