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株洲的转型发展又获得一个“高度肯定”:在促进工业稳增长、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方面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2021年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牵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他多次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殷殷嘱托,指引航向;厚望如山,催人奋进。
牢记*嘱托,株洲始终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中,在服务全省、全国发展的大局中,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株洲答卷。
峰回路“转” 动能转换开新篇
步入清水塘片区,青山绿水之间,厂房林立,机械轰鸣。
三一能源装备产业园与区域研发中心项目是其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之一。远远看去,面积硕大的钢架结构厂房,在秋日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作为清水塘新城重大产业项目导入的开篇之作,该项目于今年6月开园,填补了湖南能源装备空白,一个百亿元级规模的产业基地正在这里拔节。
落子生根,硕果可期。这是株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播下的又一颗“金种子”。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这是**的殷殷嘱托,也是株洲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株洲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强,71年建市史,就是一部浓缩版的新中国工业史。这里先后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300多项第一,其中,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旧有的以冶炼、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难以适应发展需要,清水塘产业转型这道难题到了必须解开的时候。株洲顺势而为、大胆破局,以“壮士断腕”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以“伤筋动骨”赢得发展“脱胎换骨”。
很多人都还记得这个画面:2018年12月30日11时38分,株冶集团铅厂厂长廖舟双眼含泪,冲着对讲机喊道:“我宣布,基夫塞特炉正式退出生产。”至此,清水塘片区最后一个运行中的企业熄火关停。热闹了60多年的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归于平静,每年200多亿元产值清零。
这是我市不断修正航向、向转型升级进发的缩影之一。
新旧动能在攻坚克难的实践中有序接替,产业结构在有阵痛无震荡中优化升级。十年来,我市打赢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累计淘汰落后生产线480多条,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400多家,实施节能改造项目380多个。取而代之的是,15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异军突起,一个动能更加澎湃的新的“株洲战斗集群”整装待发。
新动能代表着全新的经济生长姿态,牵引着株洲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这十年,株洲从传统老工业城市向制造名城、幸福株洲蜕变,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生产总值先后跨过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达到了3420亿元。轨道交通产业于2015年成为千亿集群,服饰产业于2020年迈上千亿台阶。同时,连续获评全国10个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明显的市州,先进制造业实力首次跻身全国50强、位居第42位。
迎难而上,峰回路“转”。接续换挡的发展动能、迭代成长的科技变革、蓬勃兴旺的创新力量,源源而来、奔流不息,一个更具实力的动力株洲、魅力株洲呼之欲出。
凝瞩不“转” 自主创新攀高峰
株洲齿轮“揭榜挂帅”,生产出国内首台(套)2000千牛米行走减速机;火炬安泰打破垄断,ITO靶材逐步进入京东方等四大面板厂家并实现量产。8月25日,知名财经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在产业观察《一条大河:专精特新企业调研笔记》中盛赞“株洲模式”,并重点提及了这两家株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株洲模式”背后,“小巨人”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株洲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58家,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在今年6月公示的比“小巨人”更稀有的重点“小巨人”名单中,株洲更是独占25席。按照每1000亿元GDP对应的重点“小巨人”数量计算,株洲的单位密度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
转型升级凭什么?新动能培育靠什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多次讲话和论述中反复强调“创新”。
“关键变量”“国之重器”“国之利器”“抓发展”“谋未来”……株洲深刻领悟这些关键词的内涵:要实现国家强盛和竞争力的提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根本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
奋斗者不舍昼夜,实干者步伐铿锵。
十年来,株洲凝瞩不“转”,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眼长远,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催生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
突破IGBT、磁悬浮、永磁电机、涡桨涡轴发动机、高端PI膜、光纤陀螺等关键核心技术140多项;研制高铝超薄玻璃、高性能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特种高纯功能靶材等国内首创或国产替代产品130多个;涌现了全球首列智轨列车、中国最快地铁列车、全国首列中低速商用磁浮列车等一大批高端装备。
十年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步步见证株洲创新的崛起。目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全省首位,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达65%。
扭“转”乾坤 名城崛起万象新
秋高气爽,硕果飘香。
今年以来,株洲加快建设北斗产业园,已签约引进项目10余个,涉及卫星制造、卫星运营、北斗应用、园区建设等领域,通过着力打造北斗产业化创新融合的聚集母港,为株洲再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湖南先进硬质材料及工具产业园也在株洲“养分”的滋养中,不断“长高”“长壮”。作为国内产销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先进硬质材料产业所在地,株洲一直缺少一个专业的大型贸易市场。这个规划总投资300亿元的“大块头”项目,拟建设专业化市场10万平方米,将为株洲硬质合金产业集群补上这块短板。
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乃至影响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站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这道考题前,我市坚持“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工作思路,加快构建“3 3 2”现代产业体系,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全面冲锋,以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三驾马车”为引领,正迅速辟出一条产业集群发展的高效之路。
目前,我市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通过国家集群建设项目验收,中小航空发动机在国家集群初赛中以分包第一名的成绩胜出,先进硬质材料、陶瓷、高分子新材料、服饰产业通过省级集群决赛,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产业通过省级集群初赛,国、省级集群培育数量居全省第一。
我市鼓励龙头企业“内外兼修”,既做好内部“裂变创新”,又围绕上下游“开枝散叶”,实现良性互动发展。传承“厂所结合”基因,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聚焦元器件、零部件、材料、算法等根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从下游向中游、上游发展,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宏达电子与11个创新团队组建项目公司,成功孵化出株洲宏达陶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产业集群投资的企业标杆。
群体作战,扭“转”乾坤;名城崛起,气象万千。目前,株洲“3 3 2”现代产业体系有上中下游企业4351家,从业人员56.12万人,去年规模达5350多亿元。
东风浩荡满目新,征衣未解再跨鞍。在新赶考路上,株洲将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株洲新答卷!
来源/株洲日报 全媒体记者/廖喜张
编辑/筱安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17352733309(吴记者)、15907333036(舒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