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的目的是更好地生存发展、增加*的财富,企业融资场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资金短缺时。资金短缺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中小公司都会遇到,为了弥补资金上的不足,就需要筹资、融资,才能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二,企业扩张时。企业扩张通常表现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追加对外投资,扩张需要资金作为支撑。企业的自有资金大多难以满足扩张上的需要,因此需要向外界融资。
第三,债务到期时。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时,或是为了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往往利用负债经营的方式,负债都有一定的期限,到期必须偿还。如果企业现有支付能力不足以偿清到期债务,那么企业就必须想方设法通过融资来偿债。
第四,资本结构调整时。当企业的资本结构不甚合理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筹资方式、不同渠道的外部资金来进行调整,使之趋于合理。
融资需求是现实的,同时,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由来已久,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民营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关于公司的融资方式,有人能罗列出几十种,但真正适合中小公司的融资方式,少之又少。
首先,看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对中小型民营企业不太友好,它们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对贷款企业进行资信评价,真正符合银行标准的企业非常少。而且,现行民营企业贷款额度、贷款手续和贷款抵押政策上的诸多不合理因素,都让银行贷款这一看似最常见的融资方式变得门槛越来越高。
其次,直接融资的门槛也很高。所谓直接融资,是以股票、债券、商业票据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直接融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程度要求也很高,大多数的小型民营企业很难达到,只能望尘莫及。
最后,看风险融资,被风险投资商所青睐,更是小概率事件。风险投资,是在没有任何财产做抵押的情况下,投资人以资金与公司创业者持有的公司股权相交换。在政策制度和操作方面,这是相对较为成熟的一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但风险投资商对企业的要求极高,他们看中的是那些产品或项目科技含量高、创新的商业模式、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如通信、半导体、生物工程等行业的企业,以及其他高成长性、高利润率、高回报率的企业。能够达到风险投资商要求的小公司,凤毛麟角。
某投资机构董事总经理,自称一年中共收到了3,000份各类公司递交的融资计划书,和600家公司的负责人见面聊过,最后只投资了3家。
成功拿到风险投资的难度可见一斑。
中小公司真正能用的融资方式,最后只剩下内部融资、银行借款和*投资(追加投资),以及处于模糊地带的民间融资等等。
和正规融资相比,民间融资的供给者更了解借款人的信用和收益状况,从而克服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民间融资更为灵活快捷,手续简便,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缺点是利率较高,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重大变故而无力偿还,处理起来将会非常棘手,操作不当的话,民间融资很可能演变为非法集资。企业尽量不要去触碰这些雷区,已经有太多的民营企业因为非法集资问题而“暴雷”,最后不仅拖累了投资者,也危及自身。
要从根本上摆脱融资难的困境,中小公司老板需致力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改造、提升。
第一,重视财务合规化建设。企业无论大小,都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特别要重视“三品”(企业家的人品、企业的产品、抵押品)、“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三流”(现金流、物资流、人才流)的建设,这九项指标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关注的重点,要特别重视并予以完善。
第二,推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融资是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企业走向规范化的过程。小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应不断促进企业管理、运营走向规范化,通过企业规范化来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第三,提高企业资信。中小公司不重视资信建设,会导致贷款难,小型民营企业借贷业务的风险性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因而很多商业银行不愿给予中小民营企业更多的融资支持。
企业资信建设,要具备逆向思维,即按照金融、投资机构的标准去推动资信建设,直至符合对方的融资要求。
第四,完善财务制度,确保信息透明。财务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完善、随意编制财务报表、透明度低、真实性较差,这些均是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由于财产管理意识不足、会计制度不健全,投资人对中小企业的尽职调查难度便会加大,变相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障碍。
化解障碍的根源在于完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让财务信息透明化。
第五,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层面,可以是产品竞争力,可以是服务竞争力,可以是管理团队上的竞争力,可以是投资回报率上的竞争力,也可以是成长性上的竞争力,甚至可以是老板本人的竞争力,因为投资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投人,当初投资“黄太吉”的盛景嘉成基金创始合伙人彭志强就坦言:“投黄太吉,其实就是投郝畅(创始人)这个人。”
提升竞争力,其实就是培育一些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过人之处”,企业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独特优势,如何去吸引到投资人或投资机构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