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物发生自燃的主要方式有什么,一般固体可燃物着火有哪几个阶段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1-02 10:33:37



1.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烟气的现象。

2. 燃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能燃烧的物质一定能够被氧化,而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能够燃烧。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可根据“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光亮”这三个特征来判断。

3. 燃烧的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密度、比表面积、厚度)、助燃物(不一定是氧气,如:氯、氟、氯酸钾。也有少数可燃物如:低氮硝化纤维、硝酸纤维的赛璐珞等含氧物质)和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生产生活实践中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链式反应(有焰燃烧都存在着链式反应)。

4. 燃烧的充分条件是:一定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一定含量的助燃物,一定能量的引火源(汽油燃烧最低含氧量14.4%,乙炔3.7%。无论哪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能量,即要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汽油燃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量0.2mJ乙醚(5.1%)0.19mJ),相互作用

5. 燃烧分为着火爆炸两种类型。可燃物着火一般有引燃自燃两种方式。

6. 外部引火源(如明火、电火花、电热器具等)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范围,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开始燃烧的现象,称为引燃(又称点燃)。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

7.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自燃。一是自热自燃,例如煤堆、油脂类、赛璐珞、黄磷等物质。二是受热自燃,例如油锅加热、沥青熬制。受热介质达到一定温度而着火,就属于受热自燃。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8. 按其自燃的方式不同,分为以下类型:1)氧化放热物质。2)分解放热物质,主要包括硝化棉、赛璐珞、硝化甘油、硝化棉漆片。3)发酵发热物质。4)吸附生热物质,主要包括活性炭末、木炭、油烟等炭粉末。5)聚合放热物质,主要包括聚氨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6)遇水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主要包括活泼金属如钾、钠、镁、钛等。7)相互接触能自燃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包括硝酸及其盐类、氯酸及其盐类、次氯酸及其盐类、重铬酸及其盐类、亚硝酸及其盐类、溴酸盐类、碘酸盐类、高锰酸盐类、过氧化物等。

9. 影响自燃发生的因素:1)产生热量的速率2)通风效果3)物质周围环境的保温条件。

10. 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放热、发光和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按照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不同,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由于物质在瞬间急剧氧化或分解(即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温度、压力增加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且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的现象)和爆炸(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按照爆炸物质不同,分为气体爆炸(以气体、蒸汽状态发生的爆炸)、粉尘爆炸和炸药爆炸;按照爆炸传播速率不同,又分为爆燃、爆炸爆轰。锅炉爆炸、液化石油气钢瓶受热爆炸以及油桶或轮胎爆炸等均属于物理爆炸。

11. 气体爆炸具有的主要特征:1)现场没有明显的炸点;2)击碎力小,抛岀物块大、量少、抛出距离近,可以使墙体外移、开裂,门窗外凸、变形等;3)爆炸燃烧波作用范围广,能烧伤人、畜呼吸道;4)不易产生明显的烟熏;5)易产生燃烧痕迹。

12. 悬浮粉尘是指悬浮在助燃气体中的高浓度可燃粉尘与助燃气体的混合物。沉积粉尘是指沉(堆)积在地面或物体表面上的可燃性粉尘群。悬浮粉尘具有爆炸危险性,沉积粉尘具有火灾危险性。

13. 粉尘爆炸:火焰在粉尘云中传播,引起压力、温度明显跃升的现象。粉尘爆炸应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条件:一是粉尘本身要具有可燃性或可爆性;二是粉尘为悬浮粉尘且达到爆炸极限;三是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引火源;四是氧化剂;五是受限空间。

14. 粉尘爆炸的过程:悬浮粉尘在热源作用下温度迅速升高并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被引火源引燃发生有焰燃烧,火焰从局部传播、扩散;粉尘燃烧放出的热量,以热传导和火焰辐射的方式传给附近悬浮的或被吹杨起来的粉尘,这些粉尘受热分解汽化后使燃烧循环进行下去。

15. 粉尘爆炸的特点及现场特征:一是能发生多次爆炸。二是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三是高压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

16. 粉尘爆炸的控制: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工艺设备的连接,在紧急情况下,应能及时切断所有动力系统的电源,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工艺设备,应采取泄爆、抑爆和隔爆、抗爆中的一种或多种控爆方式,但不能单独采取隔爆。

17. 炸药爆炸:由其自身化学能快速反应发生爆炸,生成大量的热和气体产物的物质。炸药爆炸应满足三个条件:爆炸药(包括炸药包装)、起爆装置和起爆能源。

18. 爆燃:是指以亚音速传播的燃烧波。爆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燃料和助燃空气的积存;二是燃料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了爆燃的浓度;三是有足够的点火能量。

19. 爆轰:又称爆震,是指以冲击波为特征,传播速度大于未反应物质中声波的化学反应。(高速、高温、高压)

20. 爆炸极限:可燃的蒸气气体粉尘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爆炸上限)最低浓度(爆炸下限)。爆炸极限范围越大,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21. 爆炸极限在消防中的应用有三个方面:1)爆炸极限作为评定可燃气体、液体蒸气或粉尘等物质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指标。(爆炸下限小于10%为甲类生产,爆炸下限不小于10%为乙类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小于10%为甲类储存物品场所,储存爆炸下限不小于10%为乙类储存物品场所)。2)作为确定厂房和仓库防火措施的依据。3)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根据可燃物的爆炸极限及其危险特性,确定相应的防爆、泄爆、抑爆、隔爆和抗爆措施。

22. 最低引爆能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爆炸性混合物的起爆最小点火能量。爆炸性混合物的最低引爆能量越小,其燃爆危险性就越大,低于该能量,混合物就不会爆炸。

23. 引发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2)人的不安全行为。由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引发爆炸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设备原因、2)生产工艺原因、3)物料原因。

24. 按燃烧物形态不同,燃烧分为固体物质燃烧、液体物质燃烧和气体物质燃烧三种类型。根据固体物质的燃烧特性,其主要有以下四种燃烧方式:阴燃(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密闭或通风不良,氧浓度降低,有焰燃烧可能转化为阴燃。但通风、增加供氧量或可燃物中的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蒸发燃烧(可燃固体:蜡烛、沥青、樟脑、松香、硫磺)、分解燃烧(木材、纸张、棉、麻、毛、丝一级合成高分子的热固性塑料、合成橡胶)、表面燃烧(表面直接吸附氧气:木炭、焦炭、铁、铜。固体表面呈高温、炽热、发红、发光而无火焰的状态)。

25. 液体物质燃烧主要有以下燃烧方式:闪燃(液体挥发、一闪即灭。可燃性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维持稳定的燃烧)、蒸发燃烧(边蒸发边与空气相互扩散混合)、沸溢燃烧(油层下的水受热沸腾膨胀油品喷溅。重质油品(原油、重油)中以乳化水和水垫层两种形式存在沸溢形成必备三个条件:油品为重质油品且黏度较大;油品具有热波的特性;油品含有乳化水。、喷溅燃烧(蒸汽冲破油层将燃烧着的油滴和包油的油汽抛向上空,向四周喷溅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喷溅燃烧。

26. 喷溅燃烧晚于发生沸溢的时间。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速度及油的燃烧线速度有关。与厚度成正比,与燃烧的速度和热波传播的速度成反比。越薄速度温度越快,较短时间内喷溅)。

27. 发生喷溅必备的三个条件:油品属于沸溢性油品;储罐底部含有水垫层;热波头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并与水垫层接触。

28. 闪点:可燃性液体表面产生的蒸气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 闪点越低。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将液体生产及储存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分为3个类别,甲类液体(闪点<28ºC)、乙类液体(28ºC≤闪点<60ºC)、丙类液体(闪点≥60ºC)。《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易燃液体(闪点<45℃的液体)和可燃液体(闪点≥45℃的液体)。《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51)在确定非水溶性液体储罐采用固定式、半固定式液上喷射系统时,依据液体闪点划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液体。“将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爆炸下限不小于10%的气体,划分为乙类生产,例如一氧化碳压缩机室及净化部位,发生炉煤气或鼓风炉煤气净化部位,氨压缩机房”。

29. 根据气体物质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不同,其有以下两种燃烧方式: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可燃性气体或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这类燃烧往往造成爆炸,也称爆炸式燃烧或动力燃烧。分为部分预混燃烧和完全预混燃烧)。

30.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它通常包括燃烧生成的烟气、热量和气体等。完全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不完全燃烧产物(还能继续燃烧,如:一氧化碳、醇类、醛类、醚类)。燃烧产物大多数是有毒气体,例如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硫,在火灾死亡的人约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中毒而致死的。烟气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毒害性(氧浓度低于6%时,人的呼吸会停止)、 窒息性(二氧化碳含量5%会呼吸困难、喘不过气来,30min内引起中毒)、高温性(300~800℃)、爆炸性、减光性(可见光波波长0.4~0.7μm)和恐怖性。

31. 在建筑内部烟气流动扩散一般有三条路线:第一条: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第二条:着火房间→室外;第三条: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着火房间内烟气在流动扩散过程中,会出现以下现象:烟羽流(烟气吸周围空气。轴对称烟羽流、阳台溢出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顶棚射流(当烟羽流撞击到房间的顶棚后,沿顶棚水平运动,形成一个较薄的顶棚射流层),烟气层沉降,火风压。火灾烟气在竖井中速度可达6~8m/s,甚至更快。。

32. 固体和液体可燃物:火焰由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构成。火焰具有放热性;颜色和发光性(火焰颜色取决于化学成分和助燃物的供应强度。硫黄-蓝色;磷和钠-黄色;燃烧温度越高,颜色越接近蓝白色;含氧量达到50%以上,火焰几乎无光;含碳量达到60%以上,有大量黑烟);电离特性;自行传播特征。燃烧热是指在25℃、101kPa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所放出的热量。燃烧温度是指燃烧产物被加热的温度。在同样大小的火焰下,燃烧温度越高,向周围辐射出的热量就越多,火灾蔓延的速度就越快。

【练习】

1、以下不是火灾烟气的主要成分的是( )?

A 硫化氢

B 一氧化碳

C 氢气

D 光气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火灾烟气的主要成分有:燃烧和热分解所生成的气体,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氢、氯化氢、硫化氢、乙醛、丙醛、光气、苯、甲苯、氯气、氨气、氮氧化合物等。

2、当空气中含氧量低于( )时,人的呼吸会停止,约5min就会死亡。

A 5%

B 6%

C 7%

D 8%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低于6%时,人的呼吸会停止,约5min就会死亡

3、外部引火源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范围,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开始燃烧的现象,称为 ( )。

A 引燃

B 着火

C 自燃

D 轰燃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外部引火源(如明火、电火花、电热器具等)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范围,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开始燃烧的现象,称为引燃(又称点燃)。

4、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放热、发光和声响的现象,称为( )。

A 引燃

B 着火

C 自燃

D 爆炸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题干所迷为爆炸的定义。

5、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引火源通常有明火、( )、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

A 高温物体

B 化学热能

C 电热能

D 机械热能

E 风能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

6、喷溅发生的时间与( )有关。

A 油层厚度

B 水分含量

C 热波移动速度

D 油的燃烧线速度

E 油的种类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研究表明,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速度及油的燃烧线速度有关,储罐从着火到喷溅的时间与油层厚度成正比,与燃烧的速度和热波传播的速度成反比。

7、通常,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

A 油品为重质油品

B 油品黏度较大

C 油品具有热波的特性

D 油品为易燃液体

E 油品含有乳化水

正确答案:A,B,C,E

答案解析:本题应选“油品为重质油品”“油品黏度较 大”“油品具有热波的特性”“油品含有乳化水”。

8、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它通常包括燃烧生成的( )和( )等。

A 烟气

B 热量

C 气体

D 残渣

E 液体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它通常包括燃烧生成的烟气、热量和气体等。

9、液体物质燃烧主要有以下燃烧方式:( )

A 闪燃

B 表面燃烧

C 蒸发燃烧

D 沸溢燃烧

E 喷溅燃烧

正确答案:A,C,D,E

答案解析:“表面燃烧”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方式,本题应选“闪燃” “蒸发燃烧” “沸溢燃烧”“喷溅燃烧”。

10、正在燃烧的油层因受热沸腾膨胀导致燃烧着的油品喷溅,使燃烧瞬间增大的现象,称为沸溢。(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正在燃烧的油层下的水层因受热沸腾膨胀导致燃烧着的油品喷溅,使燃烧瞬间增大的现象,称为沸溢”。

11、可燃物在外部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自燃。(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自燃”。

12、火焰在粉尘层中传播,引起压力、温度明显跃升的现象,称为粉尘爆炸。(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火焰在粉尘云中传播,引起压力、温度明显跃升的现象,称为粉尘爆炸”。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能源),称为引火源(也称点火源)(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称为引火源(也称点火源)”。

14、可燃性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较快,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 就熄灭了。(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可燃性液体发生闪燃是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较“”,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维持稳定的燃烧。

15、可燃气体从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可燃气体从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边混合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16、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的现象,称为化学爆炸。(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由于物质在瞬间急剧氧化或分解(即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爆炸,且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的现象,称为化学爆炸。

17、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混合,并形成可燃混合气体,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可燃气体与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

18、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19、烟气是指物质高温分解或燃烧时产生的固体和液体微粒、气体。(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烟气是指物质高温分解或燃烧时产生的固体和液体微粒、 气体,连同夹带和混入的部分空气形成的气流

20、爆轰是指以冲击波为特征,传播速度小于未反应物质中声速的化学反应。(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爆轰又称爆震,是指以冲击波为特征,传播速度大于未反应物质中声速的化学反应。

21、通常将物质处于固体状态并伴有发光现象称为有焰燃烧,将气相燃烧而没有火焰的燃烧称为无焰燃烧。( )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通常将气相燃烧并伴有发光现象称为有焰燃烧,物质处于固体状态而没有火焰的燃烧称为无焰燃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