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卢旺达穿什么衣服好,去安哥拉穿什么衣服合适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1-10 10:14:02

去卢旺达穿什么衣服好,去安哥拉穿什么衣服合适(1)

C&D服饰生产车间。林东云 摄

去卢旺达穿什么衣服好,去安哥拉穿什么衣服合适(2)

C&D服饰生产车间内,非洲本地员工正在缝制衣服。

林东云 摄

从基加利机场出发,驱车行驶约15分钟,便可抵达卢旺达最重要的制造业集聚区之一——基加利自由贸易区。这里视野开阔,崭新的厂房延绵分布,一眼望不到尽头,已有超过60家企业签约进驻。

来自中国的C&D服装公司(下称“C&D服饰”)就坐落于此。自4年前落户卢旺达后,C&D服饰从1家工厂扩展到如今的4家工厂,拥有将近5000名工人,发展成为卢旺达最大的服装工厂,且是非洲最大的夹克工厂。

与很多落地非洲并面向非洲市场的中国企业不同,C&D服饰瞄准的是全球市场。目前,C&D服饰在非洲的4家工厂一年生产250万—300万件衣服,其中90%出口到欧美地区,出口销售额约5000万元人民币。

“订单太多了,每天都在赶,星期天都开工。”成本、免税等因素创造的竞争优势,让C&D服饰拥有源源不断的订单,订单做不完成为创始人谷景勇“甜蜜的烦恼”。而这样的“爆单”经验,也为纺织服装企业“出海”带来了新的启示。

撰文:林东云

策划:林焕辉 陈捷生 赵进 叶洁纯

采写统筹:叶洁纯 吴欣宁

出海,去成本更低的地方

地处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的卢旺达,全年气候都在18—25摄氏度之间,可谓是四季如春。7月中旬,卢旺达正处于天气宜人的旱季,但来自佛山的企业家代表团走进C&D服饰工厂时,依然感觉一片“热火朝天”。

偌大的车间内,数百台缝纫机整齐排列,快速运转。工人们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从裁剪布料到缝纫服装,再到检验成品,在经过一道道工序后,一件又一件羽绒服成品出炉。随后,它们将打包运至欧美地区销售。

扎根非洲,瞄准全球,这是谷景勇对C&D服饰的定位。而扎根非洲对企业最直接的利好就是成本的降低。

“绝大部分厂房是政府提供的。”谷景勇说。免费的厂房让企业节省了大笔的租金支出。此外,人工成本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C&D服饰雇佣的非洲当地工人工资为70—80美元/月,折合人民币不到600元。

毫无疑问,大幅低于国内的人工成本,对C&D服饰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目前,在C&D服饰雇佣的5000余名工人中,大部分是非洲当地工人。

除了租金和人工成本,税收是另一个不得不注意的因素。落户卢旺达,意味着C&D服饰的原料进口和成衣出口欧洲都全免税。

实际上,以非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凭借综合成本优势成为国内服装企业“出海”目的地。

位于佛山南海的标美服饰,是一家主要生产内衣、游泳衣和运动内衣瑜伽服的服饰企业。与C&D服饰相似,标美服饰的产品也主要出口至欧美国家。2017年,迫于人力、租金、税收等成本提升压力,标美服饰也开始寻求海外建厂。

“我们必须寻找出口,东南亚成了我们‘出海’的首选。我考察了多个东南亚国家,越南、泰国的成本都比较高,最后我们选定缅甸。”标美服饰董事长杨建伍表示,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

杨建伍算了一笔账,相较国内,缅甸人力成本低约5.5倍,电力成本低约1倍,燃料成本低30%以上。这几年下来,标美服饰在缅甸的投资获得不错的收益,这也促使杨建伍决定继续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计划3年内建立两家数字化内衣生产工厂、生产工人达5000人、产值超3亿元人民币、利润超2000万元人民币。”杨建伍说。

顺势,寻找壁垒下的新出路

谷景勇与杨建伍的“出海”决策,是资本逐利的表现,也符合产业转移的基本逻辑。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一直在不断寻求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洼地”。全球纺织服装加工产业链已经经历了从欧美转移到亚洲的日本、韩国,接着逐步转到中国的过程。

在中国,纺织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发展形成了十分成熟的产业链。

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加入WTO组织之后的外贸需求驱动国内纺织业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成为世界纺织工厂。据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棉布产量从97.4亿米上升至383.45亿米,纱产量从658万吨上升至2717万吨,化纤布产量从37.92亿米上升至170.75亿米。

到了2011年至2017年期间,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国内纺织服装产业进入平台期。纱和化纤布的产量增速显著放缓,甚至棉布和服装产量整体上出现了波动下降的趋势。接着是2018年至今,产业主要产品产量负增长,国内纺织业走到了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

过去20多年来,国内纺织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杨建伍也直言自己是“一个不小心,靠时代红利赚的钱”。而今,随着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均上升,国内的人口红利正逐渐减小,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发展面临困境。

可以说,服装纺织产业进一步转移至东南亚及非洲等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而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关税壁垒,则进一步加快了国内服装企业的“出海”脚步。标美服饰“出海”就直接受到了关税提升的影响。

2015年10月,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达成TTP贸易协议。在协议中提出,所有欧盟国家在中国采购纺织品,要加征13%的关税。“客户第一时间提醒,除非我主动降13%,否则对方没法和我继续做生意了。”杨建伍说,正是这位德国客户在2017年建议他到东南亚设厂,而落户缅甸,可以享受欧盟普惠制及多国免税待遇。

C&D服饰同样享受着出口欧美全免税的优惠。“也许将来某天全免税会取消,但我相信世界上最后一个取消全免税的地方,一定是非洲。”谷景勇说。相对落后的经济,让非洲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贸易优惠,也为投资者带来了实惠。

从长远来看,依托国内产业链和经验支撑,在东南亚、非洲等低成本国家建厂,面向欧美市场销售,将是纺织服装企业的一个重要出路。

融入,助力“非洲制造”起飞

当然,“出海”并非没有风险。相反地,跨国经营总是障碍重重。

杨建伍透露,初到缅甸的时候,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为了保障通信安全,公司配备了卫星电话,保障24小时全天候通信顺畅。同时,缅甸还是一个电力不足的国家,建厂之初,公司就购买大功率发电机,随时保障电力供给。此外,还有安全问题、语言障碍等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了保障公司生产安全,早在筹建亚联之前,杨建伍便与当地的湖南缅甸商会会长合资,组建了一支由缅籍人员担当主要力量的保安公司。保安公司除了保障自己企业的安全之外,还承接对外安保业务。

相比东南亚,非洲则是更陌生的市场。谷景勇的一个宝贵经验是要选对国家。“有很多要考量的因素,不能光从地理环境考虑,还要从政治生态环境、外汇管制等情况综合考虑。”谷景勇说。

实际上,从地理环境来看,卢旺达并非最适合C&D服饰落户的国家。作为内陆国家,卢旺达没有港口,这意味着企业的运输成本更高,而服装是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运输成本的拉升对综合成本影响不可谓不大。如果仅考虑这一因素,旁边拥有港口的坦桑尼亚似乎更适合投资。

但不容忽视的是,相比周边国家,卢旺达政治环境更稳定,同时,卢旺达本地员工也展现出更高的职业素养。

“比如还有天气影响,坦桑尼亚湿度大,要做皮夹需要很大的除湿房,这也是成本。”谷景勇说,要多个方面进行“打分”,才能最后决定在哪些地方做第一站投资,哪些地方做第二站投资。

C&D服饰落户卢旺达4年来,一直以出口业务为主,在本地市场除了为政府部门供应西服,几乎不参与当地市场的竞争。作为卢旺达最大的服装企业,C&D服饰的选择一度引起当地政府的疑惑。

谷景勇有自己的见解。一方面,卢旺达人口少,并且1300万人中可能只有130万人能消费C&D服饰的产品,另外90%的人还没有消费能力的,专注当地市场发展对于大型企业是必然不合适的。

另一方面,以C&D服饰的制造能力,生产成本会远低于本地的小工厂,如果C&D服饰供应本地市场,会挤压本地小工厂的生存空间。在谷景勇看来,这是没有意义的,并不能带动经济增长。

“非洲市场很大,但是你要慢慢地去沉淀下来,要做对企业的发展和对当地的发展都有帮助的事情。”谷景勇说。如今,C&D服饰为当地市场供应西装,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帮助当地人满足“Made in Rwanda”的愿望。

“非洲人自尊心很强,不想被人看低,当地政府官员也非常希望走出去能穿着‘Made in Rwanda’的优质西装,彰显自己的民族形象,我们为他达成了这个目标。”谷景勇说。

■其仁观点

佛山到了输出“制造能力”的时候

周其仁

我在C&D看到的好消息是,老板把中国做外销经验拿过来了:在欧美接订单,在非洲制造。这就好比,一棵树种在国内已经不挂果了,出来试一试说不定就挂果了。

顺着气候这个方向思考,其实国内已经有这个经验,你买一台农机,如果你只收本地的庄稼,这台机器的折旧岂不早就完了?所以中国人创造一个经验,从南往北收割麦子。从最热的地方开始,小麦成熟割掉,然后一直往北走割到黑龙江。割麦子大军跨省作业,浩浩荡荡,最后政府介入为所有农机免高速公路费。

如此一来,一部农机的回收率和效率提高多少?本来农机是季节性的忙碌,割完就闲着,农业的低效率就是因为不能连续工作,但现在把它变成了流动的工厂,沿途还构成一个跨省的服务体系,零部件、加油、当地露营等等,当然,最重要是接订单。

这个经验在今天中国往外走的时候同样奏效。我们现在有能力盖、连续盖厂房,厂房一盖,气候就没什么影响了,装个空调,在哪里都可以保持干燥。可见,制造业的能力在空间上可以移到全世界任何地方。但是你要有订单,要有管理能力。

过去40年来中国积累的管理能力是非常宝贵的资产,用我们的管理经验,结合越南、印度、非洲的人才、原料等要素资源,承接欧美市场的订单,可能是下一个潮流的打法。我们要把它变成一套搞工厂的技术和软件,将来走出去不一定是我们去亲力亲为,就跟图纸出口一样,我们是输出一套工厂,是制造工厂的能力,不是工厂制造产品的能力。

佛山制造要实现全球化,就要瞄准未来的市场,把制造能力输出到国外去。观察发达国家的转型历程,可以发现,其实他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为什么那么多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因为这些企业在自己所在的国家中,已经没有成长性了,所以他们把传统行业一个接着一个转移到中国来,这是一种双赢。

现在,佛山制造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很多企业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标准体系等经验。现在已经到了,佛山可以把这些经验输出的时候。这套能力要把它抽象出来,“灵魂出窍”,移到其他的地方去。如果舍不得再往外走,有可能这种能力逐渐走进“坟墓”。我们太留恋过去的模式,太留恋过去的打法,这是不可为的。

■手记

中国企业

正在书写新的非洲故事

“在非洲机会当然多,最多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应该去做什么。”这是在C&D服饰调研期间,谷景勇最令人深刻的话语之一。

非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新兴市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答案。但只有像谷景勇这样真正“掘金非洲”的人,才深切知道机遇与挑战所在。

非洲市场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本土文化环境与国内截然不同。这一点使得非洲市场比东南亚,甚至欧美市场更难开拓,也更具不确定性。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市场,还有很多市场都还处于不饱和甚至空白状态,正等待“拓荒者”。但显然,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基建、政策法规、人文风俗等都可能成为企业“折戟”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企业无法快速进入并短期内收获成果。

困难阻挡了一部分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脚步,同时也给了另一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新兴市场机遇是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更属于有韧劲的人——他们愿意长期扎根当地,积极解决文化冲突,并主动培育市场。

谷景勇正是这样的人。“在非洲投资,很多时候我们会关注各个国家的政治。比如现在,我发现加纳有很好的投资机会,综合政府、汇率、市场等因素,这个地方会做得非常好,接下来我可能投资加纳。”谷景勇说,他小心谨慎地判断这非洲市场的种种变化,积极抓住机会,也谨慎规避风险。

谷景勇与C&D服饰的成功,也印证着中小企业在非洲市场也大有可为。早在去年,笔者在调研非洲市场时,就发现了一批在非洲市场从零做起的中小企业。比如在安哥拉做轻卡汽车组装和销售的惟合国际,从零起步,经过10多年经营,发展成为当地轻卡汽车的标杆和龙头。

C&D服饰营收规模约5000万元,惟合国际营收规模2亿多元,这样的规模放在国内是不起眼的,但是在非洲,他们都做成了标杆和龙头。两家企业提供着不同的“拓荒者”经验。

惟合国际的故事背后,非洲市场的空白正赋予企业从零开始打造第一品牌的可能性。“作为新兴市场,非洲人民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他们对品牌的概念还不是很强,也不存在执着或偏见,一个新品牌完全可以在这里从无到有做起来。”惟合国际创始人王毅说,如今,惟合国际已经成为安哥拉轻卡汽车有名的品牌。

C&D服饰则提供了另一个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在非洲的投资,借助税收、人口红利等优势,中国企业可以以更低成本打开全球市场。

而不管是C&D服饰还是惟合国际的成功,都离不开对当地市场的尊重与回馈。

“如果你的企业形象在非洲政府或者客户面前是只为赚钱,那注定是很难立足的,赚钱是企业发展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你的利益与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也正因此,谷景勇始终坚持不参与本土市场,将市场留给本土的小工厂。同时,C&D服饰制定了全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计划,旨在帮助和保护工人、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工厂提供免费餐、托儿所等福利,以确保女工子女的安全。

“扎根非洲20来年,非洲市场的支持让我们企业成长起来,我们也要回馈非洲市场。”王毅也抱持着相似的想法,除了继续吸纳更多非洲员工就业,培养当地员工,惟合国际也计划在安哥拉继续打造家电制造厂进行技术输送。

从非洲到全球,中国企业正用长期耕耘的行动,书写新的全球化故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