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写到:
“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
稍后又指出:
“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
在同一件事上,竟出现了两种差别甚大的解释,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才是“逻辑”呢?
逻辑一词,源自古典希腊语(logos),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最初的意思是言辞、理性、思想、规律性等。
提起赫拉克利特,相信大家不会感到陌生。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名言就出自赫拉克利特之口。
说回逻辑,这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1、指客观事物的规律。
例如:*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所使用的“逻辑”。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例如:“侵略者奉行的是强盗逻辑”。
3、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例如:“说话要讲逻辑”、“写文章要有逻辑”、“推理要合乎逻辑”。
4、指逻辑学这门科学。
例如:“我们都要学点逻辑”。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预备知识。这些预备知识,能帮助大家理解后面的“非形式谬误”。
预备知识偏长,阅读大概需要五到十分钟。
已经掌握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看“非形式谬误”哦。
逻辑可能性与因果可能性
某物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当且仅当(在,并且仅在这些条件成立的时候)它违反了某条逻辑律,而逻辑的最根本的定律是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没有任何事物能在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方面既具有又欠缺某个性质。
例如:“我既在吃饭又不在吃饭”。
某物在因果上是不可能的当且仅当(在,并且仅在这些条件成立的时候)它违反了某条自然定律。
例如:“一只会下彩蛋的兔子”。
论证的两大类——演绎与归纳
当我们给出一些接受某论断的理由时,我们就是在做一个论证,而一个好的论证就是为其结论提供了好的理由的论证。
为了更好的区分一个论证的好坏,逻辑学识别出了一些前提与结论之间形成的关系的方式。
只有当结论是逻辑地从前提中推出时,该论证才为其结论提供了一个好的理由。
演绎论证
一些有效论证的形式
一个论证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它的前提为真时,结论一定为真。
肯定前件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例如:
如果有人是用泥做的,那么所有人都是用泥做的。
有人是用泥做的。
所以,所有人都是用泥做的。
否定后件
如果P,那么Q。
非Q。
所以,非P。
例如:
如果小明生病了,那么小明会去看医生。
小明没有去看医生。
所以,小明没有生病。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有效性只关乎论证的形式,所以任何拥有这些形式的论证都是有效的——不论它所包含的论断是否为真。(肯定前件中的例子,虽然它的结论十分荒谬,但不妨碍它是一个有效的论证)
假言三段论
如果P,那么Q。
如果Q,那么R。
所以,如果P,那么R。
例如:
如果我是一个诚实的小孩,那么妈妈会喜欢我。
如果妈妈喜欢我,那么我就能玩游戏。
所以,如果我是一个诚实的小孩,那么我就能玩游戏。
析取三段论
或者P、或者Q。
非P。
所以,Q。
例如:
或者吃面条,或者吃米饭。
不吃面条。
所以,吃米饭。
一些无效论证的形式
在一个有效论证中不可能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现象。
肯定后件
如果P,那么Q。
Q。
所以,P。
例如:
如果小明是持枪*人凶手,那么小明一定有枪。
小明有枪。
所以,小明是持枪*人凶手。
否定前件
如果P,那么Q。
非P。
所以,非Q。
例如:
如果小明是一个单身汉,那么小明是个男人。
小明不是一个单身汉。
所以,小明不是个男人。
可以看到,例子中两个前提皆为真而结论却为假。拥有这种形式的论证都不能为其结论提供一个好的理由。
肯定析取支
或者P、或者Q。
P。
所以,非Q。
例如:
或者车没电了,或者车坏了。
车没电了。
所以,不是车坏了。
这个论证也是无效的,因为可能两个析取支同为真,有可能车在没有电的同时也坏掉了。
在逻辑中,“或者”一词通常被理解为包含性的。一个拥有“或者P、或者Q”形式的论断在P为真或Q为真或P与Q同时为真时为真。
例如:小明或者是学委,或者是班长(两者可以同时存在,既是学委又是班长)
“或者”一词也可能在排除性的意义上被使用,一个拥有“或者P、或者Q”形式的论断在P为真或Q为真但是P与Q不同时为真时为真。
肯定析取支的谬误就发生在当一个包含性的“或者”被理解成排除性的时候。
归纳论证
如果一个归纳论证在假设其前提为真的情况下能高概率地得出其结论,那么它就是一个“强的论证”,而一个拥有真前提的强的论证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
归纳形式
归纳形式不是有效的,因为它不能保障前提为真时,结论一定为真,但是它仍然可以给我们一些相信其结论为的好的理由。
枚举
已观察到的A群体的成员中有X%是B。
所以,整个A群体中有X%是B。
例如:
小明观察到他们班级里60%的学生都是女生。
所以,小明得到结论说我所在的学校里60%的学生都是女生。
只有当小明选择的样本对于整个学校群体而言足够大而且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被纳入该样本时,小明的论证才是一个强的论证。
类比
事物A拥有F、G、H等属性,同时也具有J属性。
事物B拥有F、G、H等属性。
所以,事物B很可能具有属性J。
例子:
小明有一双眼睛、两只脚、一个屁股,同时小明是人。
拔了毛的秃鸡,有一双眼睛、两只脚、一个屁股。
所以,拔了毛的秃鸡是人。
只有当差异无关紧要时,这才是一个强的论证。
假说
有现象P。
如果假说H为真,那么它可以为现象P提供最佳解释。
所以,H可能为真。
例子:星云假说、宇宙大爆炸假说、侦探小说等等
非形式谬误
这是整篇文章最有实践价值的地方了,接下来你可能会对出现的诸多谬误感到熟悉。
当我们为一些论断做论证,或者看到某人对其观点的论证时,如果其前提是可接受的,而且前提能充分支持结论,那么这些论证就是好论证。
如果前提是可疑的,或者前提不能证成其结论,我们的论证就是谬误的。
如果一个论证包含了(1)不可接受的前提,(2)不相关的前提,(3)不充足的前提,那么它就是一个谬误的论证。
不可接受的前提
预设结论
当一个论证的结论被当作前提之一来使用时,该论证就预设了前提,即循环论证。
例如:小明说,我的梦想是实现理想,而理想则是实现梦想。
假两难悖论
当一个论证预设了只有两个可选项存在,而其实却有多于两个选项存在时,它就是一个假两难悖论。
例如:
要么科学能够解释这件事情,要么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奇迹。
科学无法解释这件事情,
所以,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奇迹。
不相关的前提
含糊其词
当同一论证中的某词语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上被使用时,含糊其辞的谬误就发生了。
例如:
(1)、白头翁是美的。
(2)、所以,白头发的老人是美的。
在(1)中白头翁指一种鸟,而在(2)中白头翁指白头发的老人,混淆了两种含义,就产生了谬误。
合成
一个论证可能会声称,对于部分而言为真的也是对于整体而言为真。这就犯了合成的谬误,因为整体可能大于部分之和,它可能含有部分所不具备的性质。
例如:
亚原子粒子是无生命的。
所以,任何由这些粒子组成的东西都是没有生命的。
分解
分解谬误正好是合成谬误的反面。它发生在当某人预设了,对于整体而言为真的也是对于部分而言为真。
例如:
我们是有生命的,而且我们是由亚原子组成的。
所以,亚原子是有生命的。
诉诸人身谬误
当某人想通过保护或诋毁一个论证的提出者而非讨论涉及的问题来反驳一个论证时,他就犯了人身攻击谬误。
例如:
这个人是一位宗教信仰者,他说的话这么能信呢?
你不能相信小明所说的什么人死不能复生,毕竟他是一个无神论者。
我以我的人格担保,我的话是真的。
他在著名研究机构工作,他的文章一定有学术价值。
来源谬误
基于一个论断的来源论证其真假就犯了来源谬误。这样的论证含有谬误是因为一个论断的来源与其真假不相关。
例如:
这是占卜的结果,它一定是假的(或真的)。
诉诸不当权威
通过引用权威的言论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可以是借用他人的权威,也可以是使用自己的社会地位。
例如:
他是一位大明星,他做的事情肯定是对的。
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
男人找小三,作为教授,我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
诉诸大众
十分常见的一种谬误,大多以“这肯定是好的,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它”的形式出现。但是,一个流行的观点并不能可靠地显示出它的真实性或是价值。
例如:例子太多,就不举啦。
诉诸传统
当我们因为某事是已被确立的传统的一部分而论证它就是真的(或好的)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诉诸传统。因为传统有可能是错误的。
例如:
星座占卜存在好多年了,所以它一定是有道理的。
祖宗之法不可变!
诉诸无知
有两种类型,一是将对手不能证伪的一个结论当作该结论为正确的证据。二是将对手不能证明的一个结论当作该结论为错误的一个证据。
在第一种情况下,该论断是因为没有证据证明某事为真,所以它一定是假的。
例如:
没有证据表明上帝(或鬼)存在,所以上帝(或鬼)一定不存在。
在第二种情况下,该论断是因为没有证据证明某事为假,所以它一定是真的。
例如:
外星人一定存在,因为没有证据证明它们不存在。
这些论证的问题在于它们将某一方的证据的缺陷当作另一种良好的证据。但是缺乏证据并不能证明任何事情。
诉诸恐惧
运用伤害作为威胁来推进某人的观点就是犯了诉诸恐惧谬误。某人在未来可能做什么与判断他是否要对曾经的过错负责是不相关的。
例如:
如果你们不好好看着他,下一个遭殃的就是你们。
诉诸怜悯
通过感动他人,以引诱人相信其论题。
例如: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不充足的前提
轻率概括
如果有人只是基于某类事物中很少的一些个体呈现出的证据就对该类事物做出一个一般的概括性结论,那么他就犯了轻率概括谬误或妄下结论的错误。
例如:
每个被调查过的算命先生都是骗子,你不能相信他们中的任何人。
我认识你们中的一员,他就是个骗子,你们全都是骗子。
只有当选择的样本对于整个群体而言足够大而且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被纳入该样本时——从该样本到总体的推论才是合理的。
错误的类比
类比论证通常声称在某些方面相似的事物在另一些方面也会相似。
比如:
地球上有空气、水和活着的有机体。
火星上也有空气和水。
所以,火星上有活着的有机体。
该列论证是否成功取决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似程度和相似的本质原因。不谈本质,任何两个事物都可能具有相似之处。
虚假原因
虚假原因谬误发生于当人们假说两个事件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其实不具有因果关系时。人们常常声称因为某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后面,所以它就是由那件事导致的。
例如:
雄鸡一唱天下白。
她生气的原因,是我刚才没有搭理她。
谬误就介绍到这啦!
这些谬误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大家如果遇到的话,虽然会让人感到生气,但也确确实实地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活学活用”的机会(笑)。
戴尔·卡耐基说:“当我们与人打交道时要记住:我们并不是与一种逻辑的生物打交道,而是与一种情感的生物,一种充满偏见并由骄傲、虚弱所激发的生物打交道。”
这句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的生活却不一定要时时刻刻的充满理智,把自己生活过的热热闹闹的,就算整天稀里糊涂的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情。
你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再走吧 ●0●
参考文献:
人大逻辑学教研室[逻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270-282
小西奥多·希克、刘易斯·沃恩[做哲学].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6.2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