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制动力·】——»
从供求关系上看,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反之,则相反。西欧总价格水平在十三世纪第三个二十五年初期具有激烈波动的特点,其顶点似与饥荒或鼠疫相吻合。此后价格水平的起伏便不明显了,而呈现出轻微的下降趋势。
这样在一三七五年以后的特点为价格下跌,价格下跌似乎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
16世纪初西欧人口进入了恢复性增长期,“人口增长了,结果在这个世纪初期便遇到了新增劳动的收益递减。由于人口继续增长,劳动工资相对于土地价格下降了。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工业品价格之所以上升,就因为农业利用的是大量费用日益昂贵的要素土地”。
16世纪在金融方面,所有价格(既有产品价格也有要素价格)的上涨部分应归因于货币量的增加—用欧洲新开发的银矿铸制的货币—和从新大陆进口的白银;部分应归因于商业速度的加快。
西班牙对这一进口的垄断也导致国际贸易量的增长,因为西班牙条银进口的上升提高了当地的价格,使出售商品和劳务变得有吸引力而购买商品则相对没有吸引力。
西班牙购买军队、武器和奢侈品,而靠将得自新大陆窖藏的白银出口到其它欧洲国家来结算。
从价格与核算货币的关系来看中世纪欧洲物价。“价格的确只有在货币系统内才能被理解,货币系统为价格充当框架和表达的方式,没有货币,就没有价格!”
所有的价格是由充当流通中作为价值尺度的核算货币来完成的。于是,核算货币贬值,则真实货币面值上涨,出现物价上涨;其它货币可用核算货币来衡量其中价值,一旦其它货币里的金属价值降低,则出现其它货币贬值,核算货币升值,物价下降,反之亦然。
从弗罗林金币作为核算货币来看,从1350至1500年150年间,不同地区货币贬值程度不一。
在佛罗伦萨城市国家货币贬值近120%,威尼斯城市国家货币贬值达到94%,西班牙卡斯提尔地区货币贬值约50%,巴黎地区货币贬值达到53%,伦敦地区货币贬值达到47%,布鲁日地区货币贬值高达近380%,维也那地区货币贬值达到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