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周乾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演讲时间:2021年7月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博士后合作导师,故宫古建专家。曾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数十项,发表学术论文、文章200余篇,出版著作10种。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故宫(明清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为今名。太和殿在历史上历经5次火灾,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建。太和殿面宽(长度方向)11间,进深(宽度方向)5间,长64米,宽37.2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故宫内规模最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
很多人认为太和殿是皇帝每天上朝的地方。其实,太和殿是皇帝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明清时期在太和殿举行的活动主要是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大运河漂来的太和殿
有人说太和殿是“大运河漂来的宫殿”,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太和殿在初次营建时,其核心材料为楠木,且材料的主要运输方式为水运。尽管楠木的强度与其他木材相近,但是楠木有独特香味、不怕虫蚀、不怕糟朽、不易变形等优点,是营造宫殿建筑的绝佳材料。
太和殿营建所需楠木主要源于四川、云南、湖南、湖北、贵州、浙江、山西等地的深山老林。《明史》载:“(永乐四年)秋闰月壬戌,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是为营建之始。太和殿所用楠木尺寸硕大,最大直径可达2米。如此巨木,却生长在山地险要之处,伐殊不易,而出山更难。当采木工找到了所需的大木后,首先需要将其砍伐。工匠们先用木搭成平台,随后让斧手登台砍去枝叶,同时还用绳子拉着以防木倒伤人,其情形和今天人工伐树差不多。伐倒大树后,由斧手在大树上凿孔,称为“穿鼻”,以便拽运拖拉。凿孔穿鼻之后,就要将大树拖下高山。然后就是“找厢”,就是像铺铁路一样,沿着路面以两列杉木平行铺设于路基或支架上,每距五尺横置一木,以利木材运输。木料被运输到山沟后,工匠们再将木材滚进山沟,编成木筏,等待雨季山洪暴发时,乘势将木筏冲入江河(京杭大运河),顺流划行,沿路有官员值守,以免木料丢失。大树从不同的砍伐地点运到北京,整个时间大约是两到三年,或者四到五年。
木材的水运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通惠河运到北京的神木厂。神木厂设在今崇文门外。运至神木厂的木料源地主要有:浙江的木材由富春江入京杭大运河,经天津入北运河,再经通惠河进入北京,再运至神木厂;江西地区的木材通过赣江入长江,两湖的木材通过湘江与汉水入长江,四川的木材通过嘉陵江与岷江入长江;然后在镇江、扬州等地交汇,经京杭大运河北上,再抵达通惠河,并进入神木厂。二是山西的桑干河经永定河,把木材运到北京的大木仓。现在北京城内西单稍北的大木仓胡同,就是为营建宫殿所设木仓的位置而命名的。当木材被运送到上述地点后,再由骡车运送至太和殿营建工地。
在缺乏大型运输机械的情况下,太和殿所需楠木大料就是这样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到了紫禁城,满足了营建所需的木料需求,这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太和殿内景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