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流动性指标M1/M2 及M1、M2同比差
M1与M2剪刀差、M1/M2指标通常用来衡量市场的流动性偏好,而M1/M2指标数值逐年下降,M1与M2剪刀差在不断扩大,尽管最近有收窄趋势但仍处高点。2015年3月M1与M2剪刀差为-8.7%,而至2016年11月该数值已达11.3%,增幅20个百分点;1985年我国M1/M2指标为64.26%,而到2015年该指标仅剩28.8%,20年间下降了约35个百分点。其间,准货币QM所占比重逐步超过M1所占比重,2015年QM所占比重已达71.2%,准货币逐步占据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M1与M2剪刀差的变化主要以M1快速增长为主导,期间广义货币M2并未出现较大波动。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M1同比增长近20个百分点,而同期M2却下降了0.2个百分点。M1呈现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政府债券以及企业信用类债券的大量发行,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改善明显;而2013年末同业存单的快速增长,减少了银行存款量,使得M2未出现同步增长,剪刀差逐步扩大。
我国M1与M2剪刀差维持高位、M1/M2指标下降,反映出国内民众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逐步减弱,存款定期化比重较高。相比而言,准货币QM所占比例日益上升,反映出国内民众较高的储蓄倾向。受我国传统社会观念、有待完善的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影响,居民对购房、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加大,导致储蓄率居高不下,准货币比重日益提高。
长期来看,货币结构中准货币比重不断上升,流动性货币比重下降,将导致货币对物价的影响力降低。在货币结构中,准货币主要执行资产职能,常用于资产增值与财富累积;而现金、活期存款等用于执行媒介职能,常作为交易媒介购买商品,对物价具有直接影响。因此,M1/M2数值进一步下降,将导致货币对价格影响力降低,使得国内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
4.3 CPI与M1、M2关联性减弱
CPI上涨将导致狭义货币M1增加、准货币QM减少,因此CPI同比与M1/QM呈现正向变动关系。狭义货币M1主要行使现实消费的职能,因此物价水平会对M1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来说,物价水平越高,市场所需要的交易性货币量需求越大,此时,用于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狭义货币M1将随之增加,而用于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则随之减少,导致了CPI与货币供给结构间的正向联系。
理论上来看,M2的持续增加将导致我国CPI指数上涨;但就实际来看,近年来M2对CPI影响并不明显。首先,由于CPI指数并不包括资本市场与大宗资产价格,而近年来大量的M2流入房产与股票市场,导致M2变动没有在CPI上得到很好的反映;其次,我国货币政策的落实具有一定滞后性,政策的形成、改进、落实将经历很长的过程,因此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能及时而准确的表现在物价水平上。
推荐我们的新书:《房地产周期》,人民出版社。
当当、京东、天猫、亚马逊等均有售,可在上述网站搜索“房地产周期 人民出版社”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