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元旦、元宵
元 日
元,是开始的意思。
元日,是每个月的初一,即朔日。
“元日”最早见于文献的是《尚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詢于四岳……
春天是万物复甦的季节,草木萌生、动物发情,所以古人在春天里要祈求生子、祈求谷物丰收。
在《礼记·月令》中讲,在立春的那一天,天子要亲帅三公、九卿、诸侯、百官去东郊迎接春神;在正月上旬的辛日,要郊祀昊天上帝以祈谷;郊祀后的亥日,要祭地,以行“耤田礼”。
“耤田”是帝王的一种作秀。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都要举行这样的“耤田”仪式。
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原来就叫“祈谷坛”,而“先农坛”就是明清时皇帝行“耤田礼”的地方。
“祈年殿”在北京天坛内的圜丘北端。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原来是一个矩形的大殿,旧名为“大祈殿”,用于合祀天地。大殿建在四米高的三层“祈谷坛”上,每年的祈谷仪式就在此举行。
在古代社会,所有的民俗节日都是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古代社会讲究要“春祈秋报”,春天祭神是为了祈求祖先佑护农事的顺利;秋天祭神是向祖先报功,并且要回报万物所赐。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
元 旦
旦,是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时刻。旦望,即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元旦,应该是指每年正月初一早晨的日出时刻。也称为“元正”、“元朔”、“元日”。“元旦”这个词最早见于《九家旧晋书辑本》中,南齐·臧荣绪的《旧晋书·卷十四》:建興(西晉愍帝司馬鄴)初。元旦。將作樂。关于元旦的来历,之前的《中国人的元旦》和《错把元旦当春节》中已经讲过了,不再赘述。
元 宵
宵,就是夜的意思。元宵,应该是初一的夜晚。如果是十五日的夜晚,那就不叫“元宵”,而应该称“望宵”了。
也许就是因为朔日無月光,所以民间才会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而举行灯会吧?
至于“元宵节”怎么会从初一改到了十五。传说是汉文帝在平息“诸吕之乱”后,把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到汉武帝时又把祭祀“太一神”的活动定在了正月十五,“太初历”又将“元宵节”定为国家的重大节日。到唐代更是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会,成为普天同庆的狂欢节。除了吃元宵,各地还要举办灯会,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时间要持续三到七日。
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了一个故事:常州太守田登忌讳别人说他的名字。到了元宵节,衙门的书吏左右犯难,不知该怎么写才好,于是就把灯会的告示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外地来的客人看不懂,以为城里真的要放火。
当地的百姓则气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民国时,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又怕百姓反对。有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这两个字与“袁消”谐音。
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可是老百姓不买他的帐,民间照样还是叫“元宵”。
元宵节的活动,其实是民间传统的“社日”活动。在《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中记载,在仲春之月上旬的甲日要令民众祭祀社神。《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擇元日,命民社。今天只有“国家”而没有“社会”,人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社”了。“社”字是“示”字旁加一个“土”,“社神”就是“土地神”。在古代,国有国社,里有里社,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社。社是民众祭祀、聚会的场所。今天在日本各地还保留着许许多多这样的社。祭土地神的目的是祈求谷物丰收,所以在祭土地神的同时要一起祭祀稷神,即五谷神。自夏代以来,社神(即“后土”),就一直是大禹。稷神,也叫“后稷”。宋代马瑞临的《文献通考》经过考证,认为后稷原来是炎帝之子“神农”,到西周时,周人换成了自己的始祖“弃”为后稷。古代的建筑规制是“左祖右社”。国家的社稷坛就在王宫前的西侧。今天北京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时的“太庙”,中山公园内的五色土就是“社稷坛”。当然,只有天子的社稷坛才能用五色土,地方的诸侯王是用当地的土堆筑,并在上面覆盖以黄土。社稷坛没有屋顶,必须是能够承接到阳光雨露。只有亡国之社才收藏在屋内。社稷坛是国家的象征,社稷坛被毁,就象征着这个国家被征服了。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春社”的记载,到汉以后开始有“秋社”。在东汉·蔡邕的《独断》中,就说到“春祈秋报”:春以耤田礼祈谷于上帝,秋以尝蒸礼报社稷。自宋代起,把立春、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社日,约为春分、秋分的前后。在古代社会,未出嫁的年轻女孩子是不允许自由外出的,一年中只有“社日”等少数几个节日才可以结伴出去游玩。如初春的元宵节看灯、二月二舞龙、三月三踏青,这几个节日于是就成了青年男女可以相遇、相识、相约的日子。也许这就是中国版的情人节吧。
二月二,龙抬头
元宵节之后再过半个月,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东方苍龙七宿中的“角宿”这时露出了地平线,告诉人们春分的时节到了,该准备春耕了。北方粟米的播种就是在仲春二月。
初春的黄昏时分,先在东北方向找到北斗七星,顺着斗柄尾端的“摇光”,向下延伸至地平线附近,可找到天上最亮的一颗橙黄色星,这就是“大角星”。沿着这条弧形的“春天大曲线”再向下相等的距离,可以找到一颗蓝白色的一等亮星——“角宿一”。在不远处就是较暗的角宿二。
与角宿一、角宿二垂直相交的有两颗星:平道一、平道二。在角宿二的上方有两颗与平道一、平道二相平行的星:天田一、天田二。所以“龙抬头”,就是《周易》九二中的:“见龙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