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系主要指标及内涵大全
来源:博瞻智库(微信号Bzzk-research) 作者:任涛
▌一、央行体系金融指标维度(一)货币供应
1、货币发行与基础货币(亦称央行储备货币)
(1)货币发行量=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M0
(2)基础货币(央行储备货币)=货币发行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流通中的M0 法定存款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
(3)银行间市场的可交易资金的总量=所有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合计
因此,只有影响至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货币政策才能影响到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例如降准政策只能使得法定存准率和超额存准率此消彼长,对流动性几乎没有影响。
2、M0、M1(狭义货币)与M2(广义货币)
(1)M0=流通中现金
(2)M1=M0 企业存款(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农村存款 个人信用卡类存款;
(3)M2=M1 个人存款 企业定期存款 外币存款 信托类存款。其中,(M2-M1)即为准货币。
第一,2001年6月,由于股票市场大发展,央行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
第二,2002年,受加入WTO影响,央行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第三,2011年10月,央行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规模纳入M2.
第四,2018年1月,央行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
3、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备付金率:法定与超额
根据规定,商业银行需要将其存款的一定百分比缴存至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合称为存款准备金率,后者体现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目前央行已经取消了对商业银行备付金率的要求,将其与存准率合二为一。
其中,超额备付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 库存现金。
(二)货币政策工具
1、OMO(公开市场操作)
第一,公开市场操作始于1994年的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恢复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又分为逆回购和正回购,前者为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投放流动性,后者反则反之。
第三,目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期限主要有7天、14天、28天和63天等几种类型。
2、再贴现与再贷款
第一,这两类工具是央行最早进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
第二,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第三,再贷款政策是指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1984年央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后,再贷款成为调控基础货币的基础,并在后续的较长时间提供了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的70-90%。
3、SLO(短期流动性便利)与SLF(亦称酸辣粉、常备借贷便利)
(1)2013年1月央行创设SLO(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主要为了解决突出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主要期限为7天以内,抵押品为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和商业银行债券。
(2)2013年初创设SLF(StandingLending Facility),主要为了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主要期限为1-3个月,面向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抵押品为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4、MLF(中期借代便利、亦称麻辣粉)与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亦称麻辣粉)
第一,两个工具均主要面向“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新增),期限为3个月、6个月、1年(居多)。
第二,央行分别于2014年9月创设MLF、于2018年12月19日创设TMLF,前者以支持小微企业和债转股为主,后者则用以定向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放贷款。
5、PSL(亦称披萨、抵押补充贷款)
2014直4月25日央行创设PSL(Pledged Supplementary),为特定政策或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主要针对棚户区改造),期限通常为3-5年,主要面向政策性银行,抵押资产为高等级债券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等。
6、CRA(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与TLF (亦称特辣粉、临时流动性便利)
第一,2017年1月20日,央行建立了临时流动性便利(TLF,Temporary Lending Facility),为现金投放量较大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28天临时流动性支持。
第二,2017年12月29日,为应对春节期间现金支出的扰动央行建立了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允许现金投放中占比较高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春节期间顾虑在临时流动性缺口时,临时使用不超过两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使用期限为30天。
(三)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于2010年提出来,这是一个中国独有的指标。所谓社会融资规模,即一定时期内(月度、季度和年度)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所获得的资金总额,既有存量概念,又有流量内涵,可兼顾绝对规模,又可衍生相对指标。
谈及社会融资规模,离不开相生的兄弟M2,社会融资规模与M2类似于一张表的两端,即资产和负债,一个表示资产的运用(社会融资规模),一个表示资金的来源(M2)。通俗来讲,货币当局发行货币(以广义货币M2来表示),金融机构拿到货币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货币则通过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票据)、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以及其它等渠道进入实体经济。从理论上来讲,资产的运用和资金的来源应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特别是在只有资本市场的情况下,而间接融资中介的存在,使得这一对应变得比较复杂,因此严格的对应关系并不会存在。简之,社会融资规模可理解为金融体系的资产、实体经济的负债;而M2则可理解为金融体系的负债、央行的资产(央行对国家的负债)。
1、发展历程
(1)人民银行于2010年11月开始研究、编制社会融资规模指标;
(2)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概念;
(3)2011年初,人民银行正式建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制度,并开始按季向社会公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季度数据;2012年起改为按月公布;
(4)2014年起,按季公布各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
(5)2015年起,开始编制并按季发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数据,2016年起改为按月发布。
2、口径和范围
(1)金融机构表内贷款: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
(2)金融机构表外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
(3)直接融资: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4)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第一,2018年8月13日,央行表示,自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
第二,2018年10月17日,央行表示,自2018年9月起,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二、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维度(一)五级贷款分类
贷款五级分类是央行于1998年5月参照国际惯例制定《贷款分类指导原则》给予明确的。之前是按照财政部1993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将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四类,过去是将后面三种,即“一逾两呆”统称为不良贷款。
1、正常类贷款(率)
第一,具体定义是指借款人能够正常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其贷款本息不能按时偿还的贷款。
第二,正常贷款率没有特定监管标准,一般越高越好,基本上正常贷款率(即正常类贷款/全部贷款)均在95%以上。
2、关注类贷款(率)
第一,具体是指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不利的影响因素的贷款。
第二,关注贷款介于正常类贷款和不良贷款之间,关注贷款率同样没有特定监管标准。
3、不良贷款(率)
第一,指那些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的贷款,主要包括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三类。其中,
次级类贷款是指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类贷款是指贷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类贷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很少的一部分。
第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次级类贷款余额 可疑类贷款余额 损失类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
第三,不良贷款率也没有特定的监管标准,通常是越低越好,但不良贷款、关注贷款、逾期贷款之间有一定的重合性,从而生成分类上不够严谨。
(二)逾期贷款与*贷款
1、逾期贷款(率)
第一,即贷款项目在贷款合同规定期限内,尚未还清的贷款部分,并从逾期之日起,转入逾期贷款账户,一般情况下逾期贷款要加收较高的惩罚利息。
第二,逾期贷款按期限进一步划分,即逾期3个月以内、逾期3个月至1年、逾期1年以上至3年以内、逾期3年以上。
第三,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由较高的重合度,且没有特定的监管标准。
2、*贷款(率)
第一,所谓*贷款即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条款做出调整的贷款。其中调整措施主要包括贷款展期、借新还旧、还旧借新、利息罚息减免、本金部分减免、债转股、以物抵贷、追加担保品、还款方式变更等。
第二,央行2001年12月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明确“需要*的贷款应至少是次级类;*后的贷款假如依然逾期或借款人无力归还,则应至少归为可疑类”。
第三,*贷款主要是针对不良贷款,没有特定的监管标准。
(三)贷款拨备率与拨备覆盖率
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率与拨备覆盖率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三个基本指标。其中,
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
1、贷款拨备率(又称拨贷比):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的比值
第一,计算公式为贷款拨备率=贷款减值准备/各项贷款余额=(一般准备 特殊准备 专项准备)/各项贷款余额。
第二,2011年银监会以9号令的形式印发《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将《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的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别准备统一合并为“贷款损失准备”,并将其在成本中列支,作为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其中,
贷款减值准备计提=1%*各项贷款余额 2%*关注类贷款 25%*次级类贷款 50%*可疑类贷款 100%*损失类贷款 特别准备。
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的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特别准备由商业银行根据特别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等自行确定按季计提。
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细项 | |
一般准备 | 即按照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贷款减值准备,我国商业银行规定的是按1%比例提取,各银行可以自主调高。 |
专项准备 | 即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品的情况、担保人的情况等因素,按照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以建议的计提比例进行计提。当然,银行内部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更细的分类,如七级、十级等。 |
特别准备 | 即针对贷款组织中的特定风险,按一定比例提取的,只有遇到特别风险情况时才会计提,并非经常提取。 |
资料来源:《博瞻智库》整理
贷款减值准备期末余额
=期初余额 期初调整 当期计提-当期转回 当期转入-已减值贷款折现回拨部分 收回以前年度核销部分-当期核销 其它因素变动
第三,2015-2016年业务制度更新,《G11-II资产质量及准备金》将三项准备统一为减值准备。
第四,中国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为9%,即按应收账款余额的9%计提坏账准备金,提取的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这里的坏账准备等同减值准备。
第五,贷款拨备率的监管标准为2.50%。
2、拨备覆盖率
第一,用来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
第二,一般各家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不同,因此可比性不高,而计入当期损益的贷款减值准备也是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因此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第三,拨备覆盖率的监管标准为150%。
(四)新口径贷款拨备率与拨备覆盖率:根据三类维度的执行情况分别下调监管要求
2018年2月28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文),明确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至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
各级监管部门应综合考虑商业银行贷款分类准确性、处置不良贷款主动性、资本充足率三方面因素,按照孰高原则,确定贷款损失准备最低监管要求。
1、贷款分类准确性
按照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的比例,确定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最低监管要求。
2、处置不良贷款主动性
按照处置的不良贷款占新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确定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
3、资本充足性
按照不同类别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情况,确定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最低监管要求。
(五)其它指标
1、贷款迁徙率
在对贷款进行五级分类后,不同类型贷款之间的迁徙也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2005年12月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明确贷款风险迁徙指标主要有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主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而这里的迁徙主要特指下迁,即相对优的贷款类别下迁到更差贷款的比率,没有特定的监管标准。
第一,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期末转为后四类贷款的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
第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期末转为不良贷款的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
第三,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期末转为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
第四,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级类贷款期末转为损失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
2、不良贷款生成率
第一,不良贷款生成率=(本期新增不良贷款余额 本期不良贷款核销)/总贷款余额。
第二,由于不良贷款率是存量指标,仅能反映过去的贷款质量和风控水平,且受到核销的影响,往往数据有所失真。因此不良贷款生成率更能反映当下的资产质量情况。
3、贷款偏离度
第一,所谓贷款偏离度,亦称贷款分类偏离度,具体指贷款的账面分类与真实分类的偏差程度,偏离度=实际数值/上报数值。
第二,偏离度一般超过5%即为不正常。
第三,不良贷款偏离度一般还指90天以上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超过100%即说明分类不准确。
▌三、商业银行资本维度(一)资本类型
该部分内容详见银监会2012年7月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
1、一级资本(亦称核心资本)
所谓核心资本,具体是指商业银行可以永久使用和支配的自有资金。
(1)一级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和其它一级资本两类。
(2)核心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资本可计入的部分。
(3)其它一级资本包括永续债、优先股等其它一级资本工具以及少数*资本可计入的部分。
(4)一级资本占全部资本总额的比例必须在50%以上。
(5)一级资本的扣除项应包括:
第一,商誉、其它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由经营亏损引起的净递延税资产和贷款损失准备缺口;
第二,资产证券化销售利得、确定受益类的养老金资产净额、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的股票;
第三,对资产负债表中未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进行套期形成的现金流储备(正值予以扣除、负值予以加回);
第四,商业银行自身信用风险变化导致其负债公允价值变化带来的未实现损益。
2、二级资本(亦称附属资本)
二级资本主要包括次级债、二级资本债、混合资本工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以及少数*资本可计入部分等,其中权重法和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其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二级资本,但比例分别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1.25%和0.60%。
第二,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工具有确定到期日的,应当在距到期日的最后五年,按100%、80%、80%、60%、40%、20%的比例逐年减计至二级资本。
(二)风险加权资产
风险加权资产包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三类。
1、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1)可采用权重法或内部评级法进行计量,通常情况下中小银行主要采取权重法来计提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2)所谓权重法,即首先从表内资产账面价值中扣除相应的减值准备,然后乘以风险权重。表外项目则以名义金额为基础乘以信用转换系数得到等值的表内资产,再按表内资产的方式进行处理计提。
(3)表内资产的风险计提方式如下:
第一,商业银行持有中央政府、央行、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持有中央政府投资的AMC为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而定向发行的债券风险权重为0。此外,以风险权重为0的金融资产作为质押的债权风险权重也为0.
第二,商业银行对公共部门实体(省级及计划单列市政府、收入源于中央财政的公共部门等)、对其它商业银行原始期限三个月以内(含)、对ABS的债权风险权重为20%,不包括公共部门实体投资的工商企业债权。
第三,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一般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次级债权为100%。
第四,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债权风险权重为75%,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被动持有或因政策性原因持有)和1250%(其它)。
第五,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50%(追加贷款为150%)、对个人其它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
2、市场风险加权资产
第一,所谓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引起的银行表内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具体包括商业银行交易账户中的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以及全部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
第二,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第三,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0。
3、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第一,所谓操作风险具体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二,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第三,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资本要求*12.50。
(三)资本充足指标
资本充足指标总共有三个,分别包括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其中,
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净额/(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操作风险资本*12.50 市场风险资本*12.50)
1、一般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分别为8%、6%和5%
2012年我国根据巴塞尔协议III,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
第一,核心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资本可计入部分,且应当扣除商誉、其它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由经营亏损引起的净递延税资产和贷款损失准备缺口。
第二,其它一级资本包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和少数*资本可计入部分。
第三,二级资本包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和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其中,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计入二级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1.25%(权重法)或0.6%(内部评级法)。
第四,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分别为5%、6%和8%。
2、最终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分别为10.50%、8.50%和7.50%
此外,资本管理办法还规定在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尚需计提2.5%的储备资本、0-2.5%的逆周期资本以及1%的附加资本,且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与附加资本均由核心一级资本来补充。其中,1%的附加资本只需要系统重要性银行来计提。这意味着我国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最低标准实际上为11.5%、9.5%和8.50%。非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最低标准实际上为10.5%、8.5%和7.50%。
3、MPA特别规定: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
不过,到目前为止,银监会尚没有出台关于逆周期资本的相关细则,所以基本可以忽略。但尽管银监会并未提及,央行的MPA考核中却涉及到逆周期资本这一概念。央行在MPA中提出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的概念,其计算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