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按照对外和对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2.财务会计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记录和反映,提供的信息是对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帮助使用者作出相关决策。
3.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利用财务会计、统计等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产生一系列新的信息,用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
4.管理会计主要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
5.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核算是会计最基本职能,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价值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监督职能是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6.核算是基本的,首要的,核算是监督的前提。
7.会计对象: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8.资金的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资金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企业的负债)两部分。
9.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供应过程(储备资金)、生产过程(生产资金、成品资金)、销售过程(货币资金)三个阶段。
10.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主要有以下几项: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流动性最强的资产);财物(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11.会计信息内容三大类:①企业财务状况信息,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某一时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②企业经营成果信息,主要通过利润表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生产经营成果的情况。③企业现金流量信息,主要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流动情况。
12.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资产是资金的占用形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产相对应的取得途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3.资产:企业过去交易、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特征:三个必须(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如待处理的无价值的报废产品不能作为企业资产)、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现实的资产(计划购买机器尚未购买的不能作为企业资产))。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14.流动资产(1年以内):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
15.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支出。
16.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列入资产负债表。
17.负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的特征:①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形成且必须于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清偿的现时义务。②负债必须可以货币计量③必须是企业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预期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18.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的计量。
19.流动负债(1年内):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等。
20.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21.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22.所有者权益又称为*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所有者的权益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23.利得: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导致所有制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制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4.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所占份额的部分,及其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德和损失。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合称为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部分。
25.所有者权益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26.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
27.收入: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特征: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资本)、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符合收入定义,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经济利益流入,可以确认收入:①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流入企业②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③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28.费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特征:①费用应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②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③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符合费用定义,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经济利益流出,可以确认费用:①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流出企业②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③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29.狭义费用是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与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广义费用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
30.工业企业的营业费用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制造成本是与生产产品直接相关的费用,应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是指与生产产品无直接关系,属于某一时期耗用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不参与成本计算,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1.区别在于费用是按照时间归集的,而产品成本是按照产品对象归集的。
32.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的净额(反映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等。
33.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34.借贷记账26字口诀:
资产(成本) 费用=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
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
成本资产总相同,细细记牢莫弄乱。
损益账户要分辨,费用收入不一般。
收入增加贷方看,减少借方来结转。
总结:资产(成本) 费用为借增贷减。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为借减贷增。
35.会计要素的变动,看等号两侧。
资产(成本) 费用=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
等号两侧,同增同减。
等号左侧,一增一减,不变。
等号右侧,一增一减,不变。
36.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收付实现制:(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均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例如:某企业1月份支付上半年的设备租金12000元,按照权责发生制1月份支付租金费用记账2000元,按照收付实现制1月份支付租金费用记账12000元。
企业会计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配比原则: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相互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历史成本原则:也称实际成本原则,企业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收益性支出是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也有关的。
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惠及本会计年度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
凡是为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资产支出,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列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认企业的当期损益。
36.会计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37.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真实客观)、相关性(对经济决策有用性)、清晰性(清晰、简明、易懂、可理解性)、可比性(会计信息可对比)、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稳健性,不高估资产或收益)、及时性。
38.谨慎性举例:存货在物价上涨时期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
39.会计法规以《会计法》为核心,以会计准则、财务规则、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
会计计量的属性:历史成本(实际发生的成本)、重置成本(某资产如果现在重新购买的价格)、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现值(将来的一笔资产或负债折算到现在,值多少)、公允价值(双方都接受的价格)。
40.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其他应披露的信息。
41.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会计循环过程的终点,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42.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某一特定日期)、利润表(一定期间)、现金流量表(一定期间)、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
43.编制会计报表基本要求: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编报及时、便于理解。
44.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注意是日期不是时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的一种报表。
45.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和内容: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有账户式和报告式两种。账户式分左右两方,左方列示企业拥有的全部资产的分布及存在形态,反映企业用于偿还债务的资产。右方列示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全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和构成情况。报告式按上下顺序依次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进行排列。我国采用账户式资产负债表。
46.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的排列顺序按照其流动性进行排列,即按照变现速度的顺序进行排列。流动性强的项目排在前面,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排列顺序为: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和待摊费用。非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在1年以上的资产),排列顺序: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等。
47.负债类项目按照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先到期的排在前面。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持有待售负债等。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其他非流动负债。
48.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上排列顺序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49.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的两种填列方法:直接填列方法和分析计算填列方法。
50.根据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报表项目: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排除资产项目)
51.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长期借款。
52.根据若干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货币资金、未分配利润。
53.预收款项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款项”账户所属明细账贷方余额之和填列。其他应付款项目根据“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之和填列。
54.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同一会计期间营业费用相配比,这是一张动态会计报表。
55.利润表的基本格式主要有单步式和多步式两种,单步式利润表是将本期发生的所有收入、成本、费用汇集在一起,计算本期净利润。多步式要做多步计算,分别计算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我国企业的利润表多采用多步式。
56.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 其他收益 投资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资产处置收益。
57.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亏损以-填列)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需要掌握公式)
58.净利润=利润总额(亏损以-填列)-所得税费用(需要掌握公式)
59.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60.现金是企业库存现金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如外阜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等)。现金等价物通常包括3个月内到期债券投资。
61.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
①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用、交纳各项税款、支付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用支出、支付的保险费等。
②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购买和处置无形资产等。
③筹资活动是指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包括发行股票或接受投入资本、分派现金股利、取得和偿还银行借款、发行和偿还公司债券等。
62.财务报表分析:通过财务指标的高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
63.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法。
64.比率分析常用的三种:相关比率、结构比率(反映部分和总体的关系)、效率比率(反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65.偿债能力指标
已获利息倍数至少应等于1,指标越大,说明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越强。
66.营运能力指标
67.盈利能力指标
68.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
69.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
70.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
71.政府财务报告是反映政府会计主体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运行情况。
72.政府财务报告包括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