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可能性曲线内侧的点代表什么,生产可能性曲线各点代表的含义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2-01 02:09:49

图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4市场总需求取决于价格和总收入,但与收入分布无关。

答:错误。理由如下:

市场总需求除了取决于价格和总收入,还与收入分布有关。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同等条件下,收入分布越不均等,市场总需求越低;收入分布越均等,市场总需求越高。

三、简答题(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边际技术替代率为什么是递减的?

答: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其英文缩写为MRTS。用∆K和∆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MRTSLK=-∆K/∆L或MRTSLK=-dK/dL。

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以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投入为例,在劳动投入量很少和资本投入量很多的情况下,减少一些资本投入量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增加劳动投入量来弥补,以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即劳动对资本的替代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劳动投入增加到相当多的数量和资本投入量减少到相当少的数量的情况下,再用劳动去替代资本就将是很困难的了。

2为什么运用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不一定有效?

答: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其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原因在于:

(1)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有的财产权因为不公平问题、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而变得实际上不可行。

(2)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如果谈判的人数太多,将会导致交易成本过高,而且谈判过程中也无法避免双方的策略性行为。

(3)分配的财产权不一定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4)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3什么是消费者剩余?价格变动对其有何影响?

答:(1)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5来表示。反需求函数Pd=f(Q)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5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生产可能性曲线内侧的点代表什么,生产可能性曲线各点代表的含义(5)

图5 消费者剩余

(2)当价格上升时,图5中的阴影面积会减小,消费者剩余会下降;当价格下降时,图5中的阴影面积会增加,消费者剩余会增加。

4在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情况下,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对价格和利息率有何影响?

答:(1)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此时降低个人所得税率,总需求增加,意味着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得价格上涨。如图6所示,由于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右移动到AD1的位置,与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E1。对应于原有均衡点E0,价格水平上升。

生产可能性曲线内侧的点代表什么,生产可能性曲线各点代表的含义(6)

图6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2)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可知,总产出增加导致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情况下,这将导致利息率提高。价格提高使实际货币供给减少,于是利息率进一步提高。

5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解释,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货币数量论的解释,这种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第三个方面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由货币方程MV=Py可得: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产量增长率。

根据货币交易方程可知,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货币主义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

(2)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

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通货膨胀,具体可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其中,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把推动通货膨胀的成本因素归结为工资和利润两个方面,所以,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又分为两种,即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3)结构性通货膨胀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既不存在需求拉动,也不存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仅仅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具体表现: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需求扩大部门和需求衰减部门;生产率提高较快部门和生产率提高较慢部门;新兴部门和衰落部门;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前一个部门预示着较好的经济前景,因而工资、物价会较快上升,但劳动市场的特殊性要求两个部门的工资应以同一比例上升,因而后一个部门会向前一个部门看齐,结果引起通货膨胀。

四、计算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已知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为LTC=Q3-20Q2+200Q,市场的产品价格为P=600。求:

(1)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各是多少?

(2)该行业是否处于长期均衡?为什么?

(3)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各是多少?

(4)判断(1)中的厂商是处于规模经济阶段,还是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解:(1)长期中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600Q-(Q3-20Q2+200Q)=-Q3+20Q2+400Q。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3Q2+40Q+400=0。

解得:Q=20(舍去负值)。

平均成本为:LAC=Q2-20Q+200=200;

利润为:π=-203+20×202+400×20=8000。

(2)企业处于长期均衡时,利润为零。而该行业利润为π=8000>0,故该厂商未实现长期均衡。

(3)由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条件知,当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产品的价格应该等于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经济利润为零。

由LAC=LTC/Q=Q2-20Q+200,令dLAC/dQ=0,即有:dLAC/dQ=2Q-20=0,解得:Q=10,且d2LAC/dQ2=2>0,故Q=10是长期平均成本最小化的解。

将Q=10代入LAC函数,可得:LACmin=102-20×10+200=100。

故当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单个厂商的产量Q=10,价格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即有P=LACmin=100,利润π=0。

(4)由以上分析可以判断:(1)中的厂商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其理由在于:(1)中单个厂商的产量Q=20,价格P=600,它们都分别大于行业长期均衡时单个厂商在LAC曲线最低点的产量Q=10和对应的价格P=100。换言之,(1)中的单个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价格组合发生在L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即LAC曲线的上升段,所以单个厂商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2假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a-bP(a>0,b>0)。

(1)求市场价格为P0时的需求价格弹性。

(2)当a=3,b=1.5时,需求价格弹性为1.5,求市场价格和需求量。

(3)求出价格上升能够带来市场销售额增加的市场价格范围。

解:(1)当市场价格为P0时,需求价格弹性为:Ed=-dQ/dP·P/Q=-(-b)·P/Q=b·P0/(a-bP0)。

(2)当a=3,b=1.5,Ed=1.5时,可知:Ed=1.5P/(3-1.5P)=1.5。

解此可得:P=1.2。代入市场需求函数Q=3-1.5P可得需求量为:Q=1.2。

(3)根据销售收入与需求价格弹性间的关系可知:当需求价格小于1时,价格上升可使销售收入上升。即有:Ed=bP/(a-bP)<1。因此,当P<a/(2b)时,价格上升能带来销售额的增加。

3假设一个三部门经济,消费函数C=5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为I=7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100,税收T=0.25Y(单位均为10亿),试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3)预算盈余。

解:(1)可支配收入:YD=Y+tr-T=Y+100-0.25Y=0.75Y+100,则消费函数为:

C=50+0.8YD=50+0.8×(0.75Y+100)=0.6Y+130

根据三部门收入支出模型Y=C+I+G,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及政府支出函数代入方程式可得:

Y=0.6Y+130+70+200

解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元)。

(2)投资乘数ki=1/[1-β(1-t)]=1/(1-0.8×0.75)=2.5;政府购买乘数kg=1/[1-β(1-t)]=1/(1-0.8×0.75)=2.5;税收乘数kt=-β(1-t)/[1-β(1-t)]=-(0.8×0.75)/(1-0.8×0.75)=-1.5;转移支付乘数

生产可能性曲线内侧的点代表什么,生产可能性曲线各点代表的含义(7)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政府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之和,即kb=kg+kt=1。

(3)预算盈余为:BS=0.25×1000-200-100=-50(10亿元)。

五、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画图说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实现。

答: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完全竞争厂商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LMC。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1)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在长期内,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获得比在短期内所能获得的更大的利润。如图7所示,短期内厂商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进行生产,根据短期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MR=SMC,厂商选择最优产量Q1,获得的利润为矩形面积FP0E1G。在长期,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LMC,选择最优产量Q2,获得利润为矩形面积HP0E2I。可以看出,长期内厂商获得了更大的利润。

生产可能性曲线内侧的点代表什么,生产可能性曲线各点代表的含义(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