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
理财关键词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财富运动的特殊形式。例如赊销商品、贷出货币,买方和借方要按约定日期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信用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双向等量转让运动;信用是定期的单方面转让有价值物,到期再偿还。
关键词解读
1信用的本质
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运动。对信用的本质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
(1)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价值运动的形式有多种,而信用是通过一系列的借贷、偿还、付息过程实现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同传统的对等转移形成鲜明对照。
(3)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贷出方为债权人,借入方为债务人,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的统一。
(4)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连的经济范畴。不同社会的信用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在历史上,货币是信用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换言之,信用在历史上以货币流通作为其发展的基础。
2信用的形式
在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1)商业信用
所谓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商业活动中产生的信用形式,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卖方以赊销方式为买方提供信用,买方以延期付款方式偿清货款。但有时候商业信用也以买方预付货款的形式出现,如在生产周期较长的大型设备、农产品等的交易中,常常要求买方预交一定比例的订金。
(2)银行信用
所谓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它是为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或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再生产过程中,各个企业之间会出现货币资本余缺不均的状况,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需要企业之间进行货币余缺的调剂。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的企业。
银行信用主要由银行来办理。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用中介。银行的业务分为两个方面: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另外,由于银行能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银行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3)国家信用
所谓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或以债权人的身份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既是国家为弥补收支不平衡、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筹集资金方式,同时也是实施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措施与手段。
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发行政府债券,包括发行国内公债、国外公债、国库券等。公债券是由政府发行的一种长期债券,发行公债筹措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其他非生产性开支。国库券是由国家直接发行的一种短期公债,主要是为了解决短期的国库开支急需。
(4)消费信用
所谓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用于消费支出的信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消费总的供给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及住房建设等迅速发展。但对收入水平不够高的居民来说,购买耐用消费品和住房的价款在短时间内难以备齐,发展消费信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办法。
一般来讲,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赊账。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货后支付货款。
第二,分期付款。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在贷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方。
第三,消费信贷。发放消费信贷时,根据受贷的对象不同分成两类:一类是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另一类是卖方信贷,银行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消费信贷是推销商品、扩大销路的一种手段。它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刺激消费和促进生产发展,暂时缓解生产过剩的矛盾,但是消费信用使消费者提前动用了未来的收入,会减少将来的购买力,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理财提示
信用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信用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中产生的,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关系。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只要存在着较为发达的商品货币关系,就必然存在信用关系。
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具有双重作用。
第一,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许多大型企业得以建立和发展;信用制度节省了流通费用,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使非现金结算发展起来,大批交易可以不使用现金支付,既节省了流通中的现金货币量,也加快了货币投放和回笼的速度;信用制度促进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
第二,加深商品经济社会的矛盾。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加速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另外,信用制度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