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人类一种良好的品性,不仅可以获取他人的尊重更能驱使自我心理诉求的升华,从人性最根本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善良的人,但在大千世界复杂的纷绕下,又有多少人混淆着真善和虚假,打着善良的美名做着自私的事情。心理学家认为,内心真正善良的人,通常具备如下三大特点。
1、度量他人,激发自觉某年幼的少女遭遇了被性侵的不良经历,家人为维护女孩的权益将犯罪者告上法庭。事发几年以后,一不知名的媒体人在报导类似事件中列举了此事作为案例。同时在报导中将女孩当年佐证的照片公之于众,甚至还提出了质疑,这在网络上引起了*动,媒体记者瞬间成了热搜名人。不管记者出于怎样的目的,她巧用道德的伪善不会被人夸奖,反而应该是唾弃。
心理学家:内心向善的人不会夹杂多余的目的性,哪怕是引领他人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自觉。
2、 心绪向善,不求回报善良的根本特性在于心向往之,而无欲无求。尽自己尚可为的能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无需给予对等的交换,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称之为大善。或许,有人会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公平的,单方向的付出并不符合情理,我不否认这样的说法,毕竟谁都不是救世主的身份。但生意的来往,情感的交流是双方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关系,需要真心和诚意,与善良的关系并不密切。倘若与亲情、爱情的交往还需要一份道义上的善良是否对情谊也是一种侵染呢。
心理学家:源于心灵深处的善良是我不求回报的付出,一种莫大的诚意,一缕精诚的心安。
3、呵护他人,尊重自由自由是每个人享受的权利,无关年纪,不论关系,即便是再亲密的关系都应该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个体的独立性告诫我们,任何人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安全距离。越是善良的人越懂得怎样呵护他人的自尊,比如他人在掩饰痛苦时不想被别人看见自己眼泪时,给予尊重是假装没看见而不是递上纸巾,这一种高级的尊重比做作的关心更令人心存感激。在生活的常态里,或许总是有人以自我的角度,顶着美好的光环去干预他人的生活,与其说是一种关心难免更让人觉得是种变相的揶揄。
心理学家:体现善良的最好方式是给予最高级的尊重自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