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画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画科,应该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种综合艺术,在情感的表达上与中国的诗歌艺术有着很大的共性,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家在作画时都习惯于“以诗入画”,追求一种“书画同源”的艺术境界。
从文人画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他的水墨山水开创了文人画的新生命。王维首先采用破墨"新技法,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国文人画的基础。但是关于文人画最早起源于何是,尚且存在一定的争论,一些人认为文人画的发展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乃至于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庄思想可以说是文人画的思想基础。道家追求“自然 ”,追求人生之解放的思想,成为文人士大夫浸渗在绘画之中的崇高的艺术精神。但是春秋战国时期仍然不是山水画的初创期,仅仅作为有可能出现文人画的思想基础诞生,所以春秋战国不是山水画的起源,这一点应该注意。
到了汉代,有为数不多的、有着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如蔡邕、张衡等人兼善绘画,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是陈衡恪,在他所做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一文中,含蓄地把文人画的起始时代提前至汉。但是蔡邕张衡等人并未留下文人画作,而他们对文人画发展最大的成就可能是基于文艺理论上的贡献。
蔡邕深受王充影响,他和王充一样,追求真美,代表了文学上出现的新思潮、新风尚。他一方面以儒家思想为依归,把文学看作政治的附庸;另一方面又顺应东汉末年时代的潮流,使文艺挣脱道德、政治的束缚,走向个人情思的广阔天地,开始了文艺思想的转变。因此,蔡邕肯定在艺术中除了要表现出一定的道德劝谏之外,还必须要表现事物华美精细的一面,这可以看作是近似于文人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而现代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在其著作《文人画之复兴》中,则以东晋的顾恺之和南北朝的谢赫、梁元帝箫绎为创始者。其依据仍然在于他们的文艺理论主张,文人画强调以形写神,悟对空神,这正是顾恺之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在人物画方面,他强调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挖掘,也可以看作是文人画表达文人情绪的理论来源。
据此,东汉可以说已有文人画的滥筋。两晋时期,文人就表现出“学不为人,自娱而已”的创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