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简易水钟
然而不利用现代的计时工具如何对水钟的刻度进行校正又是一个难题,那古人是怎么做的呢?
以唐朝为例,在唐朝,刻漏分为昼漏和夜漏,共计一百刻,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昼夜计时工作。随着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也发生变化。冬至之日,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日,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分和秋分两日,昼夜各五十刻。秋分以后,白昼减少,黑夜增加,夜漏“凡九日加一刻”;春分以后,黑夜减少白昼增加,则夜漏“九日减一刻”;按照现在一天24小时的算法,一刻相当于14分24秒。另就具体计时而言,夜晚最为重要。“候夜以为更点之节。每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也”。由于晨昏朦影的关系,在日出前一段时间天就亮了,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天还没黑,于是古代天象家对天明和天黑做了明确规定,日出前二刻半为天明,日入后二刻半为天黑。具体为刻漏校准的做法就是在日落后二刻半为夜漏上水,日出前二刻半为昼漏上水。
与此同时,对“日中”的测定也被作为重要的参考。“日中”,即正午,指太阳到达中天之时。此时的日影最短,最清晰,指向正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白昼的前后两部分——上午与下午再次平分。“日中”是一个明确可靠、易于测定的时间点,不像日出、日落那样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因此也被用来校准水钟。《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讲到了春秋末年,由于监军庄贾没有在约定好的日中之时来军营受命,被齐国将军司马穰苴依军法斩首的故事,司马穰苴用了“立表下漏”的计时方法,即将圭表和刻漏联用,利用圭表能够测定中午时刻来校准刻漏。
可能很多小伙伴要说了,你让我把日晷对准正北,但我根本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你说这么多等于白说。
那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古人是怎么测方向的。这就需要前面我们讲了的圭表,圭表不仅可以分季节、定年长,还可以测出方向呢。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卷下中写道:“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晷”指表影,这里说的就是如何用表来确定正东西与正南北。其具体方法如下:把地面整理成水平,将表垂直固定于地面;以表为圆心,在地面画一个圆;日出时在表影与圆相交的点作标记,日落时又在表影与圆相交的另一点作标记,用直线连接这两个点,连线就是正东西的方向;再将这条直线的中点与表 (圆心) 相连,连线就是正南北的方向。
用一根杆子就能测出方向,古人的智慧多么让人赞叹,怎么样,你学会了吗?
在更精密的机械钟诞生之前,日钟(如圭表、日晷)加水钟的计时方式沿用了数千年之久,即便流落荒岛,相信掌握了上述方法的你也不用担心被时间遗弃,还等什么呢,去踏上探险的征程吧!
对了,友情提示,在荒岛上,打鱼和钻木取火也是必备技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