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构造地貌: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各种构造受外力侵蚀作用后形成背斜山、向斜山、断层崖等地貌。由新构造运动形成的褶曲、断层等遗迹称为新构造,新构造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下降的平原、盆地等。大范围的地壳水平运动使地壳产生挤压或拉张,可以形成大陆褶皱山系高原、大陆边缘的岛弧、洋底中脊等地貌类型。
二、以青藏高原为例探讨中国地貌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水文的影响
①内、外有力的作用,使这里成为中国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孕育着黄河、长江、澜沧江、印度河、萨尔温江等亚洲的重要河流,被称为“亚洲水塔”。该区域冻土广布,高原外流河大都由西北部或西部流向东南、东北或南部,而高原内流区的河流多以湖泊或盆地为中心,呈向心状,这与地貌与构造关系密切。
②高原上的河流深受强烈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流在发育过程中塑造成独特的形态特征。高原上的河床没有向下侵蚀,切割不太深,而老河床的宽谷形态又被原状地被保存下来。青藏高原边缘的河流下游段被改造、切割成幽深的峡谷,雷公滩、大跌水等非常形象的名字就取自这个地方。
③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高耸,有“世界屋脊”之称。随着海拔增高而气温降低,导致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蔓延无边,雪山连绵起伏。山峰高差不大,地形相较山区平坦。
2、对气象与气候的影响
①造成气温水平差异
在气温空间分布上,冬季气温北坡低,南坡高,年平均气温高原东南部的谷地较高,在5℃以上,藏北高原和山脉上部均在0℃以下,是由青藏高原阻挡南北冷暖气流而形成。冬季气温偏低,1月均温-2到15℃,夏季天气凉爽,7月均温8到18℃,而藏北高原大部分地区都低于8℃,一度成为我国夏季温度最低的地区。
②造成降水空间分布差异
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分布的差异非常显著,东南部的察隅以南,降水丰沛。尤其是位于国境线的巴昔卡,年降水量高达4495mm,是我国降水最多的中心之一;而北部柴达木盆地的西端,年降水量极为匮乏,仅13. 5mm。总体来看东南坡多、西北坡少。这是因为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经过,其东南坡是迎风坡,受地形抬升,能成云致雨,形成青藏高原地区的多雨中心;而西北坡由于飓风效应,故降水相对较少。
③造成太阳辐射量的差异
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含尘量少,透明度好。当太阳透过大气层时,能量损失小,由此成为全国太阳辐射量最丰富的地区。太阳总辐射值大都在67.2亿J/(平方米·年)以上,这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高得多。如拉萨的年总辐射量为84.8亿J/m²,而位于盆地的成都仅37.2亿J/m²。青藏高原日照时数全年为2200到3600 小时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原低温的缺陷。有些地区把冬小麦种植到了4320米的高度,青稞种植更达4900米,创世界最高农业种植上限的纪录。丰富的光能资源,为开发新能源展示了广阔前景。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貌复杂,沟谷地貌分布广,新近纪冰期对其影响小,是古老动植物的避难所,也是其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原因,故形成的生态环境复杂,并且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整个青藏高原(包括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侧坡)有维管植物1500属,12000种以上,种数占中国维管植物总数的40%。在低等动物方面,仅西藏有水生原生动物458 种,轮虫208种,甲壳动物的鳃足类59种;昆虫20目、173科、1160属、2340种。脊椎动物方面,在整个青藏高原有鱼类3目、5科、45属、152种;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43属、1047种,占全国该类动物总数的43. 7%。
4、对土壤的影响
处于初始阶段,HA/FA比值在0.4以下,与钙层土(灰钙土、棕钙土、黑钙土)比较,高原土壤中腐殖质体系复杂程度要小得多。由于土壤的幼年性和粗骨特点,各土类的微量元素,除硼外,钒、铬、钼、铜、锌、钴、镍等的平均含量均低于世界正常土壤含量。由于是山地高海拔以及陆源轻度变质碎屑岩环境,使得青藏高原土壤类型比较丰富,这充分说明了地质与地貌对土壤类型的影响。
三、青藏高原的可持续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