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文学来源,教会文学名词解释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4-01-08 09:00:06

教会文学来源,教会文学名词解释(1)

欧洲中世纪文学之二:德国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在中世纪长期占统治地位。公元5 世纪至10世纪,它是欧洲唯一的书面文学,此后,教会文学的势力一直不衰。它是基督教的教士、修士所写的文学,一般用拉丁文(天主教势力区)、希腊文或教会斯拉夫文(东正教势力区)写成。教会文学的主要体裁包括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和宗教戏剧。形式上采用寓意性和象征性的手法写梦幻故事。教会文学的宗旨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它取材于《圣经》,歌颂上帝的全能、圣母的奇迹、圣徒的布道和苦修等等。教会文学把人们世俗的生活说成是人类罪恶的根源,要求人们节制感情、禁绝*,以赎免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的" 原罪" ,求得来世进入天堂。用根本不存在的天堂幸福来诱惑人们,又用同样不存在的地狱灾难来恐吓人们,即用超世俗的内容起着统治世俗社会的作用,这就是教会文学企图达到的目的。教会文学的主观意图是为了维护封建主和教会的实际利益,愚弄与统治芸芸众生,但有些出自下层僧侣之手的作品,在宣传教义的同时,也揭示了教会的黑暗势力以及神职人员的罪恶,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思想情绪。

古代日耳曼人并不信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上有许多神,如雷神、战神、爱神、火神……他们有着自己的神话系统和祈祷咒语。基督教化是公元五六世纪开始的,到了公元8 世纪;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基督教化程度大大加强。

基督教一方面强制推行宗教文学,另一方面把日耳曼人的口头传说、咒符、神话系统视为异端而加以压制和排挤,因而流传于后世的更多的是教会文学。卡洛林时代是加速基督教化的时期。日耳曼人出身的神职人员不仅传教,同时又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提倡宗教文学,教会文化在此阶段几乎代替了世俗文学。当时王国的文化中心集中在几个著名的修道院,修道院还创办图书馆和学校。著名的教会文学的作者就产生于这些修道院的神职人员之中,由于僧侣们阅读的经典大多为拉丁文,他们也开始用拉丁文创作,拉丁语文学也曾统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德国文坛。

约公元750 年,《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德语用来从事布道,主要作品有《威索布伦祷文》、《穆斯皮利》;宗教史诗《救世主》,还有奥特弗里德写的《四福音书集成》,这些作品都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圣经的内容。

《威索布伦祷文》因发现于威索布伦修道院,故得此名。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仅存9 行诗,描写上帝开创世界前的洪荒景象;第二部分是从拉丁文翻译过来的散文体祈祷套语,内容是感谢上帝的恩惠并祝愿和祈祷上帝给自己以力量去惩恶扬善。

《穆斯皮利》描写世界的毁灭、人死后灵魂的命运和末日审判,此现仅存103 行,缺头少尾。

《救世主》有6000多行,描写耶稣生平,是公元9 世纪一位修士受国王路德维希之托而创作的,旨在规劝有异教信仰的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其实是把《新约》以日耳曼的形式出现。

奥特弗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以姓名传至后世的诗人,但他的《四福音书集成》文学价值不高,阐述耶稣生平、行为的意义,说教成份颇多。

公元10到11世纪用拉丁语创作的教会文学较为流行。僧侣艾克哈德创作了《瓦尔塔里乌斯》,其实并非典型的教会文学,而带有英雄传说的性质。

修女罗斯维塔是德国第一位女诗人,她创作了六个短剧,叙述基督教信徒的坚定信仰,赞美妇女的童贞,描写信徒们的内心忏悔。她在宣扬基督教精神的同时,也鞭挞了道德沦丧与堕落的行径。她的剧本是用押韵的散文体写成,实际上是些简短的对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剧本,不能用来上演。

古代日耳曼的世俗文学由于基督教的侵入,或被扭曲或被沿用,已失去其民间口头流传的性质,比如咒语原是基督教化前用以在战争或灾难面前保佑自己,防止疾痛与被伤害,驱除妖魔鬼怪,其实就是一种祈祷。到了公元10世纪,出现的《梅塞堡咒语》,已不是祈求" 异教" 的诸神,而是祈求基督和圣母玛利亚来使战俘松绑逃脱,保佑受伤的马腿复原,带上了基督教的强烈色彩。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