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与我国温州乡镇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
三、易错防范
不能很好的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特点和过程
(1)首先需要理解集聚因子和分散因子的概念:
a.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者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企业协作、基础设施共享)
b. 分散因子:促使企业避难集中而带来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2)所以,一个地区的工业最开始应该是相对分散的,但由于后期的工业联系出现工业集聚,最后可能由于过度集聚或者产业分工明确后,又会出现分散。
(3)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不同企业不同时期区位选择目的不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样是汽车生产企业,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其生产布局的形式也不相同,如福特公司在全球分散布局,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我国的汽车工业多以集聚方式布局,减少运费,便于交流和技术创新,获取规模效益。
四、知识拓展
(1)某地域工业发展的条件分析评价,一般遵循四大原则
1.全面性原则——综合思维、全面分析。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①自然区位要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②经济区位要求——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等;③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国家政策、国防等。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
2.主导性原则——结合产业,寻求主体需求。从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出发,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
3.因地制宜原则——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以区域为背景对区位因素进行描述与阐释,使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避免套用、空乏。
4.因时制宜原则——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地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韦伯工业论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 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 (第一部区位的纯理论) ,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经济活动基本环节中的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说明与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
韦伯工业论的核心:三大指向、二次转变。
三大指向指的是: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
二次转变:
韦伯工业论的意义: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系统地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则,公式,图解,并完成了一般区位理论。其中,包含着严谨的逻辑思辩,结构清晰,完整,从内容到方法都是开拓性的。并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最后,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韦伯工业论的不足: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