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中国传统节日。我们都知道“清明”是扫墓和缅怀先人的日子。这是一个庄严肃穆的日子,是一个寄托哀思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中,古人除了祭扫还要做什么?如果你也觉得好奇,那就跟着知常容从描写“清明”的古诗中一窥究竟吧!
一、祭扫是重头戏清明日祭扫是这个节日的规定动作,祭扫自己的祖先。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所著的《陶庵梦忆》中就记载扬州清明日全民出动的扫墓场景。
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陶庵梦忆·卷五·扬州清明》
全城出动,男女老少都出来。这是民间层面,国家层面呢?明清时期在这一天需要祭本境各级无祀鬼神
需要准备羊三、豕三、米饭三石、香烛、酒醴、楮帛等等祭品。每一级的名称都不一样。
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设坛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师。里社则祭乡厉。——《明史·志·卷二十六》
我们最熟悉的杜牧写的《清明》描写的就是这种景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断魂二字就突显当天情绪的渲染。
二、酒是必不可少清明节融合了好几个节,因为与清明节相近有一个寒食节,这是一个悲伤的节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大义。还有一个节日那就是“三月三”上巳节,这个节日大概也是从先秦开始就有了。这是一个全民玩水节,又是踏青节,这一天少男少女都会出来游玩,所以这即是一个玩水节,也是一个男女交友的好时间。
“三月三”大概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慢慢与清明节融合了,但不代表“三月三”就消失了,比如像壮族的“三月三”不但保留还很隆重的。
正因为清明节吸收了悲伤和欢乐的两大节日,就造成了清明节的特殊情况:先悲后喜。
这一点我们从古诗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北宋散文家王禹偁也写过一诗《清明》。王禹偁估计知道的朋友不太多,他出身贫寒,是北宋有名的直臣,当然也因为敢于直谏屡遭贬谪。欧阳修曾经很崇拜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他开头的第一句就是无花无酒过清明,这显然是一句抱怨的话。为什么要抱怨呢?
因为他被贬了,此时的他正贬居商州,口袋空空的,想买点酒都没钱。清明这一天他就觉得索然无味,称自己这一天过的和僧人一样。最后没有办法,怎么打发这一天呢?只好读书了。
从这一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明节喝酒成了古人一种标配,有酒自然是热闹的一天。
同样杜牧的《清明》诗篇中也提到了“牧童遥指杏花村”显然也是双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