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个朝代,爱这个朝代是因为宋朝达到中国封建制度的高峰,无论文化还是经济都达到了后世不曾到达的高度,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恨这个朝臣却又是因为宋朝真的太不争气了。在两宋三百年的历史中对外几乎可以用卑躬屈膝来形容了。
然而就是开创两宋三百年基业的赵匡胤却在历史上具有很大的评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八个字中的"宋祖"指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那开创"弱宋"的赵匡胤凭什么与具有"天可汗"之称的唐太宗李世民齐名呢?我想是有以下几点原因吧。
第一、宋太祖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成功完成了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却成功结束了五代十六国的分裂局面,从此天下基本实现太平,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战乱之苦,可以说是赵匡胤将分裂的中国基本重新统一,也是赵匡胤将持续两百年的战乱结束,如此丰功伟绩自然值得称赞。
第二、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重用科举制度,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保证科举的公平性,在宋一朝,虽然军事孱弱,但是不但不承认宋朝确实出了很多的文人雅士,范仲淹、司马光,甚至是著名的包拯,可以说都是得意于较为公平的科举制度,从此即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也可以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社会的上升通道较为顺畅。
第三、赵匡胤知道持续两百年的战乱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赵匡胤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赋税,与民生息,可以说两百年来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在宋朝总算是安居乐业了。并且赵匡胤也不像其他统治者那样单纯的重农抑商,反而整个宋朝的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是鼓励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海外贸易,由此宋朝经济发展达到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峰,哪怕是后世的明清也无法超越,整个宋朝内部从来没有出现大的战乱和割据,两宋也均是亡于外敌而非内部农民起义。
第四、两宋从赵匡胤开始,就非常重视文人的地位,在宋朝是真正实现了"与士人共治天下",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政治气氛都较为开明,甚至程颐还专门告诉宋哲宗和太皇太后"天下治乱系宰相",而不是"系君主",王安石也曾对宋神宗说:"君臣相与,各欲致其义耳。为君则自欲尽君道,为臣则欲自尽臣道,非相为赐也"。在宋朝从来没有"圣心独断"一说,皇帝的圣旨必须得有宰相的署名才能生效。可以说,宋朝给了文人后世不曾有的地位,那文人自然会投桃送李,稍微拔高一下赵匡胤的地位了。
第五、纵观历史,开国功臣能善终的不多,可以说君臣打仗共患难时犹如亲兄弟,然而一旦开国,首先死的往往就是那些功勋大臣,比如刘邦、朱元璋等,然而赵匡胤没有,"杯酒释兵权",这个成语被赵匡胤玩出了花来,那些功勋重臣个个安享晚年,并且也没有出现功臣谋反的情况,可以说赵匡胤在这块做的非常好。
虽然宋朝也有各种问题,但那属于后世子孙不给力,而在赵匡胤时期,宋朝确实堪称战斗力"杠杠的",面对外敌几乎没有败绩,并且赵匡胤的个人胸怀上也是很多帝王所无法比拟的,这点从对待柴氏子孙上就可以看出来。可以说如果不是赵匡胤离奇去世,再有几年的时间,幽云十六州还真能被赵匡胤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