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文化制度来看,“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
书同文。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国文字基本结构有相似之处,但的确存在差异,这阻挠着文化传播。因而秦始皇命李斯统一文字,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全国推行。
度同制。各国货币大小不一,购买力不同,鉴于此秦始皇改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以秦国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另沿用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统一全国度量衡。
车同轨。统一前,各地车辆大小,车轮宽窄,车道粗细不同,统一后车辆行走不便。鉴于此,秦始皇规定车辆轮距一概改为六尺,车道与车轮相同,这样一来,车辆来往方便,这就是车同轨。
从律法上来看,统一法度,依法治国。
秦灭六国后,废除了各国原有的礼仪法度,推行自商鞅变法而来逐渐形成的秦律。秦律的内容非常广泛,在行政、刑事、经济、民事等都有涉及,其主要内容如下。
刑事责任年龄原则。秦律规定凡身高不足六尺者为未成年人,犯罪之后不用负担刑事责任或者减轻刑事责任(与现代律法类似)。
从重从轻原则。根据不同犯罪情节和认罪情况,实行从重从轻原则。除了当时的政治犯,如果自首或者主动消除犯罪后果,会从轻判处。
连坐原则。这个原则也是被后世诟病的原因,即一人犯罪与案犯有关系的人连同受刑,正是这个制度成为秦国被称为“暴秦”的重要原因。
同罪异罚原则。简单而言就是根据犯人的身份地位有区别的量刑定罪,所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在封建社会就是一个笑话。
从律法上看,皇帝拥有最高司法审判权和解释权,体现着秦朝高度的中央集权。
从军事上来看,北逐匈奴,南灭百越,开疆拓土。
北逐匈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于匈奴的态度从之前被动的“筑长城以拒胡”,逐渐转化为主动出击。为了解决匈奴的隐患,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收复河套地区,并在这里设置了九原郡,共有34个县,有效扼制了匈奴侵扰。同时还修筑的庞大的防御工程——秦长城和秦直道。贾谊《过秦论》对此有高度评价。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南灭百越。与北击匈奴不同的是,秦始皇出兵百越,目的就是为了开疆拓土,通过三征岭南,最终设立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使百越之地第一次纳入中国版图,意义重大,此战后秦朝疆域东临大海,西至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秦始皇十三岁登基,灭嫪毐、倒吕不韦、集贤能、用人才,从而三十八岁统六国为一体,非一代圣君不能为!统一后无论政治结构,国家体制、法律法规等等,后世哪一个朝代不是以此为范本呢?两千多年前的制度,后世还常用之,可见始皇之功,功盖后世,无人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