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七”是复生之数,有重生的意思,所以,在人去世以后,民间有“做七”的习俗。古人云“七七终结之数,复生之局也”,《礼记》中说“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就是这个道理。
《春秋繁露》中说“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农历七月是丰收的季节,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畏,得先祭祀给祖辈先人“品尝”。所以,七月从一开始就是祭祖的月份。
古人按照易经思想,把时间进行阶段性分割,再根据每一个时间段的自然属性进行命名,如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这个原理产生的。
《易经》中把一年分成八个部分与八卦相对应,每个卦象所对应的时间是四十五天。按照后天八卦的分配原理,八卦中坤卦所对应的四十五天,正是初秋的四十五天,大概范围在未月下旬到酉月上旬期间,这期间包含了整个申月。坤卦为老阴,阴极为鬼,所以坤卦的类像代表着鬼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