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中其实是暗含费用的。
有一些资产,既不能独立存在,也不能单独变现,更不能用来偿债。
比如并购溢价形成的商誉。
商誉的英文名是goodwill,寄托了人们对它的美好希冀。报表上的商誉其实就是公司收购价超过被收购企业公允价值的差额,简单粗暴理解就是收购溢价。
举个例子,A企业价值1亿,B公司花了10个亿去购买,那多出来的9亿就是商誉。明明是自己买贵了,还要把自己多付的钱美其名曰为商誉,堂而皇之放在资产项中,将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放在那里膜拜。
有老铁问了,公司高价收购是人傻钱多吗?
是也不是。
有些是属于被忽悠了,毕竟市面上那么多To 并购方的企业,看走眼也是有的;
有些则是为了把公司的钱“正大光明”地变成自己的钱,毕竟不溢价这么多,公司的钱怎么出的去呢?
又比如研发费用资本化后形成的无形资产。
研发开支处理是分两段的,研究阶段的费用化,开发阶段的允许资本化。
不同的处理方式是为了区分“成功”和“失败”的研发项目,进入开发阶段的有很大概率成功,且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流入的开支是可以资本化的。
但这个判断是非常主观的。
成功概率如何计算,未来预期的经济利益流入又如何估计?
而且正是因为判断中涉及的主观因素多,研发费用资本化已经沦为利润调节器了。利润多的年份,都费用化,反正利润能消化了;利润少的年份,就资本化处理,从而平滑利润增长曲线。
有一些资产是含有水分的,就像是用过美图秀秀的美照,关掉美颜功能,原形毕露。
比如应收账款。
对于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是处于“上下夹击”的尴尬局面中的。
上游供应商强势,先款后货;下游客户也强势,现款结账是不可能的,下辈子也不可能,账期最少半年,半年后对账走流程又是两三个月,最后开了银承,又是半年后到期。这还算好的,不少中小企业为了销量,对买家资质的质量把控也会下降,搞不好货发出去没几个月,客户就*了,那还谈什么还钱?
这种情况下的应收账款,能收回的究竟有多少?别问,问就是情怀。
又比如存货。
存货可以是企业的优质资产,也可能是企业的沉重负担。
在市场形势好的情况下,存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变现,成为企业的优质资产;反之,如果公司的产品或因为技术原因被淘汰,或因为过时而处于滞销,就会占用经营资金,影响公司的现金流。
存货还可以成为利润的背锅侠。
君不见獐子岛的扇贝为了企业的利润不断地玩“游泳”游戏,忙碌地穿梭在不同的海域中,这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存货请给我来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