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络舆情处理的认识,网络舆情工作怎么应对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04-29 00:53:16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遮遮掩掩、拖拖拉拉导致当地政府公信力损伤,导致网友顺带对该省(市)、自治区其他地方政府的信任感也产生危机,造成了不好的刻板印象。笔者以为,这与这些年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时,漠视群众关切很有关系。

地方出现网络舆情,对当地政府来说肯定是极为头疼的一件事。不过各个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采取态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地政府官员的思想认识程度和网络舆情事件的本身情况,不过在对最近几起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理上,内蒙古、江西、河北的当地政府竟然出奇一致地采取冷处理,这其中的道理颇值得玩味,其中的缘由也不言自明,只是面对汹涌而来的舆情采取鸵鸟政策真是当下最好的应对方法吗?

比如去年引发网络关注的内蒙古呼和浩特美女副局长李少莉,近日又被网友注意到已经公开露面,出席了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的会议。

对于网络舆情处理的认识,网络舆情工作怎么应对(1)

传递的信号已经很明确,李少莉同志深获组织认可已平安落地,恐怕也就等着两三年后光荣退休了,可网友在去年10月底,因为她精致的妆容,高达3万元的耳钉和4000元的丝巾,以及用指读稿件朴素的业务能力的愕然与质疑至今未得到一个官方的回应。当时的报道是当地纪委介入调查,都过去半年了纪委调查的结论呢?不见一字一句,只留下各大网站和自媒体评论区某些网友还在为李局长鸣不平:别人本来家境就不错,妆容精致些怎么了?别人岁数大了怕出错,在重要场合用手指读情有可原等等。

对于网络舆情处理的认识,网络舆情工作怎么应对(2)

本身该当地政府调查、澄清和回应的问题,结果由某些网友代劳了,当地纪委和负责舆情的部门倒也落得个清闲。只不过网友好像不打算放过李局长,估计会持续好几年,时不时就要被网友翻出来讽喻和揶揄一番,笔者认为作为当地政府这不是保护干部的正确之道,对李局长本身也并不公平。

本想以冷处理来平息事态,可能实际效果并非如当地政府所愿,这个事件肯定还会被网友反复提起,也会被高校和政府的讲师列入政府舆情处置的失败案例进入课件之中。

还有更大的危害就是政府公信力的损伤,我们政府官员常常挂在嘴边的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也便大多停留在了文件和讲话稿里。

细想之下,涉及官员的网络舆情的的确确是个棘手问题,比如前些时候的江西安远李县长猥亵事件、河北威县回姓常务副县长事件至今仍无下文,无一例外的都采取了冷处理,当然这两起事件的主人公还与李局长有着不同之处,公众对其质疑的可能的存在的违规违纪方面的问题更为敏感,涉及的背后的盘根错节更为复杂,总之是见不得光的东西。

回应了,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更大一波的质疑和好事网友的寻根究底,引发更大的网络舆情,还不如自然冷却,让时间消磨网络的记忆,隐匿在纷纷扰扰、层出不穷的新的网络舆情事件中不了了之也就糊弄过去了。

如此看来,这样的冷处理可谓是片叶不沾身,渡河不湿鞋,也是当地政府官员当下涛声依旧各自安好的权宜之计,只不过我们这些年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政府公信力已经被这些网络舆情的冷处理消磨得不成样子,究竟还剩多少留给接下来的政府官员挥霍呢?我们不得而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