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总是会遇到可望而不可及的时候,而且通常这种感悟不分贫富,无论你有没有钱,总有那么一件事或者几件事,让你有触不可及的困扰。
我跟大多数人不同,大多数人是先看了法国原版的《触不可及》,再看了翻拍的美国版,那么跟我这种先看了美版,才去补课看法版的人观影后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美版比法版的故事更加真实,起码在笔友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更贴近生活本身,素未谋面的女笔友,或许在文字的交流和书信往来里,更趋同于彼此心灵的默契,但是当那些虚无缥缈的爱情诗归于现实的时候,哪怕是一颗粘在嘴角的饭粒都有可能让人瞬间崩溃,在电影里这个部分表现为,一滴滴落在菲利普围巾上的番茄酱,都没有小手指的指甲盖大,却成了压倒女笔友莉莉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就是现实,真实到令人发指。
美版《触不可及》剧照
2011年上映,至今豆瓣评分9.2分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可以称之为神作,于是当好莱坞宣布翻拍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充满了期待的。看完之后发现,两部电影的主线故事基本一致,不过美版的改编更趋近于生活本身,这是一个描写两个地位悬殊、肤色不同、思维模式千差万别的人,因为一次机缘巧合而走到了一起,半年相伴彼此了解、相互救赎的故事。
这个故事本身就具有非常浓厚的不可思议的特征,如果不是改编自法国富翁的自传《第二次呼吸》甚至会让人有种不切实际的感觉。一共短短118分钟的剧情里,有5处不可思议的地方,看的时候,让人有种“这怎么可能?”或者“他为什么这么做?”的疑问,不过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又都会给出合理的答案。
一、获得看似不可能得到的工作机会:找工作到底有多难,应届毕业生显然比职场老鸟们更有发言权,然而跟刚刚出狱的人比起来,应届毕业生那点心酸显然就不太够看了。
影片的主人公戴尔就是这样一个刚刚出狱的,在假释官的逼迫下,正在找工作的黑人朋友。他的身上具备几点特征,第一,他是有色人种,西方国家的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这使得即便他没有犯任何事儿,找工作也非容易的事情;第二,很不幸他有犯罪记录,并且刚刚出狱不久,身无长处,这样一来想找一份工作就更加难了;以上两点都是外在因素,戴尔找不到工作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来源于他自己,他好逸恶劳,拈轻怕重,从思维深处就不愿意劳作,这是根本问题。
戴尔 斯科特
这样的一个人,还出口不逊,情商堪忧。在他去面试菲利普的生活助理时,他竟然直接言明让手脚都无法动弹的菲利普给他签名,后来当他发现菲利普连简单的签名动作都做不到时,甚至连道歉都没有,而是意图直接让伊芳给他签名,好让他能能够应付假释官。
这个时候他的用词非常粗鲁,他直接对菲利普说,“那要不就让你的情人伊芳来签名吧。”这句话弄得两个人都非常尴尬,菲利普解释说伊芳不是我的情人,可以看出解释的一本正经,因为在他心里就是这么想的,而当镜头给到伊芳的时候,我们发现她眼中有些意味不明的情绪,这里预示着菲利普和伊芳的情感发展,将会因为戴尔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像是戴尔这样的人,更多的时候会让人觉得讨厌、危险、甚至是无可救药,但是菲利普力排众议留下了他,并且还给了他一天的考虑时间,没看过原版的我觉得这段不可思议,进而觉得富人们的脑回路果然不同,甚至会为菲利普祈祷,显然以后你有罪受了。
菲利普先生
这就是影片的第一处不可思议,戴尔完全做他自己,展示出了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一面,然而菲利普恰恰因为这一点而选择了他,为什么?是我接着往下看的观影动力。存在合理,所以大家都想了解这表象之下的诱因所在。那么,这一段就像是整个剧情的一个引子,牵引着观众们去观赏接下来的发展。
二、第二次呼吸: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纸里包不住火。戴尔很差,但好在他是有自知之明的,虽然在伊芳面前他并不承认自己的问题,但其实在他心里也是一直存在着一个疑问的,菲利普为什么雇用我?不久后,在两个人一次不太愉快的交谈中,他得到了标准答案,那就是菲利普不想活了,所以他希望在他面临生命威胁的时候,戴尔不要救他。
戴尔的内心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是在我看来,千方百计防止儿子跟毒贩有过多接触的戴尔,并不是大奸大恶之人,见死不救的事情恐怕他是干不出来的,就算不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为了他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他也不能失去菲利普这个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