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电子秤有猫腻,单价少输两个小数点,少按一个零你可能被坑了要多掏钱!”这条最近在微信朋友圈中大热的“防骗小贴士”,指出目前电子秤存在一个“惊人秘密”,商家在电子秤单价栏里分别输入绝对值相等的整数和带小数点的价格时,计算出的价格大不同,而输入整数单价得到的价格更高,则意味着市民要多掏钱可能被宰了。
近日,达州新报记者通过走访达城农贸市场和超市等实验证实,发现这一说法并不靠谱。由于四舍五入的计算原理,即便单价上的小数点位置有所不同,结果不同,其中也仅有0.01元-0.5元的误差。
市场上的电子秤大多精确到分
网传在农贸市场,摊主给商品称重时,要是不规范输入单价,本该输入两个“0”,摊主不按或者只按一个“0”,电子秤自动四舍五入,顾客就有可能多掏钱,也有可能少花钱。而且,会随着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变化而变化。
在以往买菜的经验中,尤其是买肉和鱼的时候,经常碰到价格为整元的情况,现在看来,也许不仅没有省钱,还可能多付了钱。这种手法据说叫“缩位计价”法。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达城荷叶街的农贸市场。记者发现,市场上的电子秤有多种称重方式。农贸市场里的电子秤键盘上多数没有小数点,如果要输入正确的单价,必须多按 2 个“0”。比如,单价为22元/千克,按照正规的输入方式就是“2200”,电子秤上显示的单价是22.00元/千克,少输入一个“0”,则显示单价为2.20元/千克,少输入2个“0”,则会显示0.22元/千克,当然价格就会有所差异。
水产摊和肉摊爱用“缩位计价”法
记者在一家水果店看到,商家使用的是有小数点的电子秤,直接输入单价,不需要加“0”。此外,在达城大部分超市使用的电子秤是直接输入编码,就会自动跳出商品的价格,就不存在电子秤四舍五入的情况。
在一处水产摊前,有顾客正在买鲈鱼,鱼的价格是58元/千克,电子秤的重量单位是千克。摊主刷刷地按了两个数字:5和8,在单价位上显示为0.58,单价下方的价格显示是0.31。这时摊主对顾客说:“31元。”顾客正在掏钱时,记者请摊主在电子秤上多按2个“0”。他又重新按了4个数字“5800”,这次单价显示是58.00,而价格变成30.74。多按两个“0”,价格由31元变成了30.74元。
“我们店使用的都是正规的电子秤,是有小数点的,直接输入单价就行了,不存在少按‘0’的情况。”一水果店的老板坦言,现在很少有人关注是否少按一个两个“0”,只要重量是对的,顾客直接一算价格也相差不大,就算是有差别,也只有几分钱的差异。
卖蔬菜的李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市场很规范,摊贩一般都精确到“角”,有的还会精确到“分”。卖蔬菜都是小生意,价格一般就几元钱,顾客都习惯了付几元几角。
而水产与肉类的单价一般在十几元到几十元,结算时的数目较大,顾客更容易接受整元的情况。记者观察发现,在水产摊和肉摊,摊主多使用“缩位计价”法,通常少按一个二个“0”,但没有顾客发现异样。
电子秤上做试验 确实“四舍五入”
记者在达城荷叶街农贸市场,挑选了几根单价为7元/千克的本地胡萝卜,商家在称重时,按照了规范的输入方式,在电子秤键盘上属于了“700”,电子秤显示的单价为“7.00”,总价为9.45元。而如果商家单价输入的是“70”,那么单价显示则为“0.7”,总价为0.95元。就该支付9.5元。两种输入方式相比,后者要多付0.05元。
随后,记者在一家水果店购买了一定数量、单价为13.8元/千克的哈密瓜,商家的电子秤单价输入方式同样可精确到分。
如果按照规范的输入方式,在电子秤键盘上输入“1380”,电子秤前端屏幕显示为 “13.8”,总计为23.18 元,不过商家收取了23 元;而如果输入“138”,屏幕上单价显示为 “1.38”,总计为2.32 元,换算一下,记者需要支付 23.2 元;如果输入“13800”,屏幕单价显示为“138.00”,总计为232 元,换算后,记者需要支付 23.2 元。
三种输入方式相比,消费者最多要多掏 0.02 元,差别并不算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商家在输入单价时,后面多带几个“0”,那么总计就要更精准一些。
电子秤四舍五入符合技术规范
据了解,农贸市场电子秤的这种计算方式,在价格显示窗口的末尾数都是四舍五入的运算规则,这是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这并不是电子秤本身有问题。
那么,为什么有的摊主热衷于使用“缩位计价”法?业内人士表示,这应该与买菜的“规则”有关。在农贸市场买菜的时候,碰到几角钱的零头,如果在3角钱以下,摊主一般都会为顾客去掉。如此一来,采用“缩位计价”法,即使损失了4角钱,也相当于只损失了1角、2角。如果碰到零头在5角以上,就能进为1元,多赚1角至5角不等。一天上百单生意做下来,也能积攒不少钱。
而这个变化基本上在 0.1 元到 0.5 元之间正负浮动。由于价格相差不大,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商家到底是否按了“0”,消费者防范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商家按实际单价输入,多长个心眼。一旦遇到这个问题,就可以及时的向商家指出,同时,也可以向消费部门投诉。
(达州新报记者 潘灵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