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喝酒这件事,在中国人可以说已经深入到人们的骨子里了,除了我国的制酒工艺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外,酒文化也是悠久绵长,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环节都离不开酒,上至大型宴会,下至街头小聚,甚至于独自一人也能小饮几杯,由此可见酒不止在古时候被人们所推崇,在现代社会中也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句俗语叫做“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无论是亲友聚会还是工作应酬,都少不了酒来助兴,丰富宾客之间的互动性。
酒的出现及普及,给我国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词与故事,比如“水浒传”中经典的武松打虎故事,在三碗不过岗的酒楼里喝了足足十八碗酒壮胆,半醉状态才敢上山打虎,还有如古人逢年过节、娶妻嫁女时,会特意将窖藏的酒弄出来以作庆贺,特别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对酒的喜爱更是情深意浓,唐代诗人李白除了有“诗仙”的美誉之外,还享有“酒仙”的美誉,每每饮酒之际便能文思泉涌,挥毫成诗,这一点从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里可以得到了解,里面有这么一段“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和陶饮酒》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酒文化不止给我们带来诗与美,从中还衍生了许多有趣的劝酒歌,比如:万水千山总是情,再来一杯行不行,再有如: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等等。在古时候叫做“行酒令”,行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游戏项目之一,最早诞生于西周,最初的时候酒令的作用只是为了维持酒席秩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人们饮酒作乐的助兴游戏,尤其在士大夫这种阶层,尤为喜爱这种“酒令”游戏,后来到了隋唐时期,“酒令”这一游戏被进一步完善,不仅要以酒助兴,还需赋诗填词、猜迷行拳等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中写到的:“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到了明清时期,“酒令”的发展虽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形式也变的多样化,趣味性也变得丰富起来,成熟的同时也使得它彻底沦为了人们饮酒作乐的工具。
简而言之,“行酒令”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的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成为了酒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酒桌上不得不提的游戏方式之一,逐渐形成了一个酒令体系,不同的地方还不尽相同,可谓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如要将此进行归纳,无外乎分为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式是:酒桌中首推一人为令官,由令官选题,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令官所出的诗句或对子续接,续接的内容必须与令官所出的诗句或对子在内容或形式上保持一致,如续接的续令不符将会被罚饮酒。也正是因为如此,雅令对于行酒令者和参宴者都有一定的门槛,不止要有一定的文采,还需机智敏捷。
通令行令方式就明显不同于雅令,它的呈现方式主要以: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虽能快速的渲染出酒宴中热闹的气氛,但撸臂叫嚣,红脸耳赤等行为显得过于粗俗、有失风度。像我们平日里在酒桌上经常就能够看到,两个人或者两拨人各坐一方,以出拳的形式对着对方喊着“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啊”,话音落手势出,还有一些以两只小蜜蜂为口令,出拳的方式改成了石头剪刀布的形式,同样的也是两个人或者两拨人各坐一方,以出拳待发的形式对着对方喊着:“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啪、啪”也是话音落手势出,这种玩法适合于两个人玩,像这些就属于通令的一种玩法。
其实除了雅令和通令还有古令和筹令这两种酒令方式,只不过随着历史的更替,逐渐消失在茫茫的史海中,到了现在,我们也鲜少能看到“雅令”这种酒令方式,只有被称为有失风度的“通令”仍然时不时的出现在酒桌上,虽说“通令”有失风度,但这一套套的酒令词可是有着美好的寓意,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是属于搞笑式的改编而成,像上面说的“五魁首、六六顺”,完整的酒令词的所指含义是这样的:“哥俩好(形容两人的关系好)、三星照(既是三星高照)、四喜财(形容两人都能四季发财)、五魁首(形容五子登科,家中子女能中榜)、六六顺(寓指“君臣父子兄弟”这六顺)、七个巧(寓指牛郎织女每年的鹊桥相会)、八匹马(寓指周穆王最爱的八匹骏马)、九连环(寓指古时候的智力玩具)、满堂红(寓指各方面都能取得好成绩)”。
完整的酒令词虽然都是引经据典得来的,说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寓意十足,但到了如今的酒桌上被饮酒人以撸臂叫嚣,红脸耳赤等行为用的风雅尽失,划拳者一个个是粗声大气,眼色迷离,喝得面红耳赤的同时还会时不时的一时兴起,吼得唾沫横飞,原本风雅的“行酒令”已然堕落,曾风靡盛行的“雅令”也逐渐消失殆尽,高雅别致的趣味游戏也演变成为了逼酒、劝酒、赌酒的工具,以助兴为名行逼迫之实,这种方式虽能加快气氛的活跃,促进彼此之间的亲密性,但也使行酒令原有的内涵和文化底蕴遗失,加快酒文化的没落,在庸俗的道路上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