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移动用户因一天狂跑近2700兆流量且提示短信前后对不上,与移动公司打起了官司。
目前,各大运营商对于移动上网采取按照流量计费,消费者不经意间就会产生高额的流量费。同时,运营商在套餐、收费方面复杂的条款,也容易让消费者掉进陷阱。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时代,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当今信息化社会中,智能手机几乎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国互联网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突破5亿,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成为上网第一工具。但是,手机流量莫名其妙流失,应用软件被随意更新,却成为不少人的烦恼,此外,各种各样的流量“陷阱”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智能手机用户常常有这样一个疑惑:明明没有打开任何使用网络流量的应用程序,手机流量却无缘无故被用掉了。
手机偷跑流量,按照通常情况看,大多指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手机因移动上网而产生不明流量甚至费用。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智能手机的推送功能,包括天气应用、微信、各种播放器、电子邮件等应用,都会不停向用户推送信息,而这些信息推送本身都需要流量来支撑。二是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自动检测下载更新,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以及绝大多数应用软件都支持在线更新功能,手机会定期检查是否需要更新,这些更新自然就会产生流量。三是手机病毒。来自移动安全实验室的手机安全报告显示,手机病毒是盗取手机流量的“真凶”之一,2015年上半年,在Android病毒类型中,资费消耗类病毒比例最大,占比达到79.18%,排名第一。这类手机病毒被二次打包到一些热门应用中,偷偷在后台启动,然后私自下载其他应用、弹出广告或者推广病毒牟利。与此同时,手机用户的流量或话费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大量消耗。四是其他原因,主要是指智能手机在WiFi信号不稳定和较弱时,自动搜索并切换到2G/3G/4G网络继续提供上网服务的功能、智能手机的云端同步功能、智能手机中游戏软件搜集用户地理位置的功能等原因。
如何防止这种事情发生,专家也给出了一些技术操作方面的建议,比如控制好你的GPRS端口。每台安卓手机都会有GPRS端口。你可以通过“设置”—“无线与网络”—“移动网络”中关闭端口。当你用完上网的功能时,关闭该端口,软件就不可以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把你的流量偷走了。如果你觉得麻烦,你可以通过辅助软件的方法来一键关闭该端口;比如通过软件监控实时流量;又如巧用任务管理器。当你觉得你的手机流量莫名其妙增加的时候,你打开任务管理器查看有什么程序正在运行。直接结束掉无关的进程。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网速越来越快,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那么,手机短时间偷跑大量流量,产生的高额费用,该由谁买单呢?
用户手机短时间跑大量流量,用户是否需要承担高额费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用户自身原因产生的流量费用,用户自己承担,非因用户自身原因的流量,原则上用户不承担责任。如果手机制造商、运营商或者通过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软件恶意窃取用户流量,造成用户费用损失,运营商或者服务商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不过,据360的安全专家表示,大流量“偷跑”的真正元凶是恶意程序,手机用户安装了这些恶意软件后,流量被不知不觉盗走了。有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安卓平台新增恶意程序主要是资费消耗,占比为53.1%;其次为恶意扣费41.5%和隐私窃取3.6%。资费消耗类恶意程序主要通过私下拨打电话、发短信、频繁联网等方式耗费用户的流量和话费,是用户较难察觉的一种恶意行为。
监控数据显示,平均每部智能手机每天偷跑流量约2.33M。按照工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1到10月移动流量平均资费为80元/G,据此保守计算,近6亿用户每年因流量“偷跑”而额外付出的流量资费就将近400亿元。
既然存在这样的困局,究竟该怎么破解这个难题,又该由谁来破解这个局,就是摆在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了。
从运营和监管方面来讲,监管部门和运营商需要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将信息领域的监管和监督公开化,使老百姓的信息消费更加透明;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加强智能应用APP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势在必行,让流量消费更透明、顺畅,提升消费者信息消费体验。
手机APP通过运营商提供服务并由其收取流量费,之后由运营商与APP制作商按比例分成。于是,合乎逻辑地,人们有理由质疑庞大的利益驱动着运营商与APP制作商合谋,涉嫌“偷跑”手机用户的流量。从法律上说,这种背后算计手机用户流量的行为,虽然构不成刑事法意义上的“盗窃”,但毫无疑问是一种基于技术优势而以大欺小的违约背信行为!简单说,就是欺负我们老百姓不懂得和不知情,以简单粗暴或者隐秘龌龊的手段算计我们的钱包。运营商的流量计费系统是怎么设计和运作的,这一计费系统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社会公众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有鉴于此,运营商作为流量的提供者,自然责无旁贷地要给消费者流量“偷跑”一事一个说法,对于流量的管理要形成专门的监管方案,及时向消费者公布流量信息领域的动态,让百姓明白消费,这也是自证清白最好的方式。而同时信息监察部门要加大查处和整治力度,加大对恶意软件的打击,对制造、传播恶意软件的网络公司和黑客加大惩处,并及时向社会公布“黑名单”,接受群众举报和监督。
从消费者方面来讲,每名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对手机的功能和个人热点的管理要多用心。同时,避免好奇心驱使,尽量不要登录或者点击不明来路的链接或者扫描二维码,在有软件需求的时候安装有保障的程序软件。最关键的一点,在流量使用遇到侵权行为时不忘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