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爱Old Phone铃声(“旧手机”为自动翻译)丨Apple.com
从回帖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于iPhone不满的一点是铃声声音太小了。甚至有人制作了铃声修改器让人们可以调大铃声音量。
声音那么小,怎么当手机!丨bigasoft.com
但随着扬声器技术越来越牛,苹果的那些个经典铃声在新的iPhone设备上也越来越大声,这也使得最早的一批“拟物”铃声越发刺耳。最早的铃声里充满了大量现实声音:警报、动物叫声、车辆声音……这些过于逼真而烦人的声音也逐渐被人们列入了“最讨厌声音”名单里。
一位来自乌克兰的音乐家斯拉维奥·波尔(Slavio Pole)就认为iPhone内置的所有铃声都让人难以理解。他曾制作了一些新的铃声,并将装有铃声的U盘寄给了苹果总部。他的努力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但也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默认铃声太难听了!
U盘寄给你,请自备拓展坞丨Salat Production/Youtube
声音成为商标
很显然,苹果不会随便替换自己的默认铃声,因为声音早就成了品牌形象的一部分。
就像在人群中播放“雷达”会让苹果用户心情烦躁,“马林巴琴”也早就成了苹果用户的象征之一。
随着系统的更新,苹果的默认来电铃声改了几轮,但早期的“马林巴琴”依然垄断着人们对于iPhone的认知。古早电视剧或者电影里也充斥了这清脆的铃声,仿佛在向电视前的观众大声吆喝“我用的是iPhone”。
实际上,这些铃声可能是苹果精心设计出来的。
2013年福布斯网站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苹果数字音频软件库乐队(GarageBand)里的马林巴数字乐器与iPhone铃声非常相近,并由此推断“马林巴琴”和其他原创铃声的作曲家可能是“库乐队之父”格哈德·伦格林(Gerhard Lengeling),并且是由他使用库乐队程序创建的铃声。不过,iPhone铃声的设计一直是个谜。或许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些悠扬或恼人铃声的背后到底是谁。
精心设计品牌音并不稀奇。在“马林巴琴”之前,其他的手机厂商早就盯上了铃声。不论是摩托罗拉的“Hello,moto”,还是诺基亚的经典之作“NOKIA TUNE”,都成为了品牌的代名词之一。
和苹果“出新机换铃声”不同,诺基亚一直钟情于自己的品牌音,并推出了非常多的改良版。诺基亚在2011年还推出了铃声大赛,邀请大家使用Nokia Tune进行改编制作。获奖的作品不仅可以赢得奖金,还可以被加入2012年的产品中。
有趣的是,当时点赞最高的作品是一位用户随手录制哼哼诺基亚主题曲的声音。但这个标号为206的作品最终并没有当选冠军曲目(幸好)。
自定义,怎么那么难?
随着安卓系统的推出,铃声变得更加个性化。虽然各个厂商也会内置自家的特色铃声,但安卓系统的高度开放性,让用户可以方便地更改来电和闹钟铃声。手机铃声作为品牌也逐渐弱化。
所以安卓用户可能永远也不会懂被某一个可怕铃声支配的恐怖了(是好事)。
苹果手机不是不能改铃声,只是有点麻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版权和经济利益。
苹果其实有自己的铃声商店,要钱的那种。闹钟铃声也可以更换为Apple Music中的音乐,对,也要花钱订阅。
苹果的铃声商店丨Apple.com
铃声本身是个巨大的市场。早在2004年,市场研究公司Consect就指出当年全球铃声销售额超过40亿美元。唱片公司也看中了这笔收入,开始推出热门音乐的片段作为铃声销售。美国音乐公告牌Billboard甚至推出了铃声排行榜专区。
iPhone凭借自己强大的音乐商店,也推出了正版铃声服务:你可以花0.99美元买一首歌、再花0.99美元购买一段自定义30秒的正版铃声。后来苹果将铃声购买服务整合到了iTunes Store里,不过因为版权和其他问题,部分地区目前无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