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授课如何与学生互动,学生上网课应怎样跟老师互动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06-03 12:02:04

20世纪初的巴黎博览会前后,一群法国艺术家幻想未来,画了一系列以“21世纪法兰西”为题的明信片。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明信片中,有一张画的是2000年的“未来学校”。画面上有一台机器,上方如同漏斗,一位睿智老者模样的人正在把书往漏斗里喂。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摇动曲柄,转动机器。这知识处理机的另一头,连接的是正襟危坐的学生。他们的头上有线缆,直接连接到知识处理机上,貌似知识正从书本的漏斗,下载到学生的头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画是对一些网课的预言:好多网课可不就是这样,试图把书本的内容,通过某种技术的手段,硬灌进学习者的脑子里。这中间到底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一个很大的欠缺,是互动。

网络学习不应该只是知识从一个人的大脑,经由电脑,转入另一个人的大脑。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杜威认为,学习应该是学习者主动积极的社会活动,他认为老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一个学习的“督导者”(facilitator)。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认为,社会活动可以丰富人的视角,形成更为复杂的世界观。加拿大裔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更是强调学习是社会性的,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社会交往和相互模仿获得学习——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是语言和音乐的学习。

现在,我想说说如何开展网络互动,这包括互动的类型和网络讨论的注意事项。

网上授课如何与学生互动,学生上网课应怎样跟老师互动(1)

图为 “21世纪法兰西”系列明信片中的未来学校

网课中的互动大体分四种:学生和学习内容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的互动,家庭和学校的互动。

学生和学习内容的互动(生学互动):学生对于学习内容,首先的体验可能是接受。如果止步于此,则不存在互动,还需要有相应的消化活动。比如是否有阅读内容的检测,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无反馈和批评,学生有无将课程中的内容,和更大的专业背景或社会背景关联,这些都是生学互动的考虑。

学生和学习内容能否有效互动,也涉及整个网课内容的发布方式,以及用户界面设计的优化。这里我给大家提出一些小的建议:

●网课要有“进入界面”。学生点进课程之后,看到的内容可以是欢迎信息,告诉他们如何浏览课程的页面。也可以在简要欢迎之后,以图标和链接指引学生。这些指示信息要清晰简单,明确精准,学生所见所得,不需要费一番脑筋才知道下一步如何行动。

●网课要有浏览地图。学生漫游在课程的环境里,要像走在旅游景区一样,要有标志提醒他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去,自己现在在哪里。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良好的“返回机制”,不要点击一个链接就跑出课程环境,不知道怎么回去了。课程环境不能做得九曲回肠,有些页面七绕八绕才能找到。若有些页面埋得过深,要提供主页的链接。例外的情况,是课程按照游戏化的思路设计,寻找与发现本身是学习的组成部分。

●当前内容优先发布。为增加浏览的便利性,最好把当前的内容放在页面最上方,而不是像书的章节那样,完全按照一二三四五的方式发布。学生暂时不需要看的内容,先加以隐藏,或是设置定时发布。否则,学生进入课程之后,一下子看到过多内容,学习信心会受到打击,不必要的焦虑感也会随之产生。

●学习活动单元化。遵循邻近原理,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互动、测评、反馈,要放在同一个单元或者空间之下,不要让学生找来找去。对于自律水平有限的中小学生,更是要将教学内容和活动有序化摆放,不要根据内容的类别(比如Word文档放一起,讨论放一起,测评放一起),而是要根据教学的进程,线性发布内容,例如单元开始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如下……学习任务:阅读单元介绍,观看本单元视频,阅读本单元材料,完成本单元讨论,最后完成测试。” 在高校,学生可能自主学习更多一些,可以以非线性的方式发布课程,学生可以自己定制自己的学习路径。

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师生互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传授知识,仅关注怎么把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包括对学习状况的望闻问切:老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然后与全班、小组或个人联系。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工具很多,比如:针对全班的互动包括集体通知、讨论、在线直播、在线集体反馈(包括文本、视频、音频)。老师也可以针对特别的群体(包括作业小组、遇到特别疑难的部分学生)开展互动,工具同样包括上述这些,只是通知、讨论、在线反馈只发布给特定的群体。特殊的在线直播只是邀请部分学生。

有不少老师反映,和学生的频繁互动消耗时间很多,加大了教学的工作量。建议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在课程空间里设置一个随时更新的常见问题列表(FAQ),不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需要的时候直接分享列表好了。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设立机动的答问区。我所在大学称这种答问区为“在线咖啡馆”,是用非同时在线的方式开设的讨论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也鼓励知道答案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尽快收集到问题,并尽早给出回答,其他知道答案或解决办法的同学,也可主动帮老师回答。这些一对多的互动方式,会大大减轻个体解答问题的压力。最终剩下的问题,多属个别学生所有,应该把时间花在这上面,而不是重复回答同样的简单问题。

老师和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需要慎重考虑。我儿子在美国上高中,他们学校严禁老师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添加学生为好友,以免产生利益冲突。原则上只有在学生毕业三年后,老师才可添加他们为好友。中国更要慎重:如今的很多社交媒体,包括微信,是个人生活、工作、购物、社交的多用工具。每个老师、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圈子,受制于不同的社交习惯或规则。另外,朋友圈发布的内容,也可能有一定争议性。老师如果不习惯这种课外的交往,完全有权利回避。可以在课程开始说明,仅用班级群发布和学习有关的内容,老师本人不接受学生添加好友的请求。这不是针对个人,而是维护教学的独立性,减少外在干扰。如果事先说明,学生大多会理解。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家长的好友请求。

学生和学生的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最为常见的是非共时的讨论区,也称论坛。别看这种工具听起来特别“九十年代”, 这种讨论区的互动效果可不容小瞧。它的最大长处是没有过死的时间限制,学生的讨论可以更深思熟虑,可以修改,这样他们的发言更用心,更专业,包括搜集了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不像平时课堂发言那样随性。一些内向的学生,平时可能不怎么发言,在网络空间里他们可能更为自信,参与更多,更深入。我不止一次听老师说过,有的学生,尤其是国际学生,面对面上课的时候很胆怯,怕说错,故而多选择沉默。如果老师事先用了讨论区,大家在线有所交流之后,回头在面对面的课堂上,也敢说了。

当然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包括同时在线的网络聊天,这可以是全班一起,也可以是自发组织。这种自发组织的聊天,老师未必需要参与,以免学生拘束,不能畅所欲言。我自己在上网课期间,学习活动在课程管理系统之内开展。但我们几位学员自己在Facebook上另组了个群,大家互相交流经验,或是吐槽一下。老师说他们知道,也不反对,说这可以增加你们增加学习的社群感,也能给学习减压。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小组的互动。部分作业老师可以设置成小组作业,让学生能够分成小组一起完成。学生可以用自己约定的方式交流,完成自己的作业,这包括同在一个地方的可以去见面,或者建立小聊天群,或者开视频会议等。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的工具给他们使用,包括在线视频中的分组功能。

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家校互动):家庭和学校之间有各种互动方式,我在这里侧重描述一下老师和家长的互动。这种互动,事关老师对于亲子关系的认识,和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而今的一些贫困家庭,家长可能在外打工,对于孩子学习参与不足。而中产家庭,尤其是通过学习实现了社会流动的中产和高知家庭,则又参与太多。为了社会公平,也为了给参与过多的家长减压,我建议老师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对家长的要求,尤其是对具体作业的支持。学校和老师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让家长更好地发挥作用:

●定期向家长提供课程的小结,这样喜欢插手的家长可以了解一些进度,但是无力插手的家长,不去参与也不会影响教与学,这等于是给家长知情权,但不绑架他们参与具体的学习。

●有些家长有能力、有时间,可更多介入小孩学习,老师不让参与他们还放心不下,那不如给他们创造一些便利。比如美国类似于“家校通”的软件,可以设置孩子成绩在多少分以下,家长会收到通知。小孩有作业过期没有交,家长也可以收到通知。这样家长可以提醒孩子完成作业,而不是在作业本身上代劳。这些家长自己可以定制,不是一刀切。比如有的家长在孩子成绩降到了60分时才着急,有的到了90分就感觉天昏地暗了。

●可以让家长作为整个班级的外围资源,而不是自己小孩的辅导者。家长组成的社群,应该形成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共同体,而不是攀比和较量的大酱缸。如果气氛不对,老师或者学校知晓了,可以给家长提出一些专业意见。但总的来说,不要让这些因素过于影响教学。如果影响到了班级氛围和环境,就得考虑以合理的策略去干预。

●老师可以识别学生遇到的具体困难,并为其寻求帮助。近日我收到附近一位高中老师的电话。老师说他有个学生,家长遇到官司,但是语言不通。这位毕业班的学生被迫在父母和律师之间当翻译,但是很多术语他也不懂,压力山大。这位学生的老师看到了他的压力,于是找到曾作为专业翻译的我去提供支持。这种帮助是非常可取的,对于学生的这种关注,会改变学生眼前的学习,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学校和老师真切地关心学生,对一个学生的意义非同小可。

要知道,一个学生的发展,就如学生处在中心,其他的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是相互重叠的圆形,围绕在学生周围,对学生产生各种影响。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往复杂里说,还包括学校和老师的互动,学生和家长的互动,家长和老师的互动,这些话题分别涉及老师的激励、发展、绩效管理、亲子关系等。鉴于篇幅和主题限制,在此不多说,还盼此文抛砖引玉,激发更多思考。

南桥(美国大学课程设计师,现居得克萨斯州)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