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背景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向中央领导谈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左)杨振宁(右)邓稼先
知识积累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可,值得;歌,歌颂、赞扬;泣,流泪。
2.鲜(xiǎn)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3.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4.宰(zǎi)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5.至死不懈(xiè):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6.鞠(jū)躬尽瘁(cuì),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停止。
7.奠(diàn)基人:喻指一种伟大事业的创始人。
8.开拓(tuò):开辟。
9.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
10.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11.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毕,全、都。
12.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13.孕(yùn)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14.知人之明:能认识人的品行才能并鉴别其真伪的眼力。
15.谣(yáo)言: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16.挚(zhì)友:交情深厚的朋友。
17.震荡:震动、回荡。
18.阔别:长时间的分别。
19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20.平沙:平旷的沙漠。这里指旷野。
21.夐(xiòng):辽远。
22.萦(yíng)带:弯曲的像带子一般。
23.纠纷:交错在一起。
24.曛(xūn):昏黄。
25.蓬:即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柳叶,边缘有锯齿,秋天开花。
26.挺(tǐng):疾走。
27.亡群:失群。
28.亭长:秦汉时十里设一亭,亭长掌管捕盗。唐代为管理治安的小吏。
29.三军:春秋时代大国的军队常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这里指全军。
30.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穷,尽。
31.截然不同:形容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32.碎首黄尘,燕(yān)然勒(lè)功:碎首,指献出生命;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33.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34.邓稼(jià)先 35.黯兮(ànxī) 36. 凛(lǐn)若晨霜 37.筹(chóu)划
38.署(shǔ)名 39.选聘(pìn) 40.仰(yǎng)慕 41.彷徨(pánghuáng)
42.呼啸(xiào) 43.挚(zhì)友
考题例析1.(2015•四川德阳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红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家界旅游,面对那一座座从地下突兀而起的山柱,你必定会臣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B.最后一个隧洞竣工以后,这条耗资巨大、历时两年多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贯通。
C.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八面玲珑的人。
D.有人认为上网弊大于利。因为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
2.(2015•广东广州中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近日,国内一所大学的影视传媒学院成立。被聘为该学院教授的某明星在微博上透露,自己没上过大学,对做教授很“惶恐”。对此,网友们也有话说——
@清新:明星们还是先教好自己的孩子吧。
@小雯:好开心!我一定要努力考进去,做偶像的学生。
@abc:美国明星有当总统的,但没有做教授的。基辛格曾想去某大学当教授,被该校的校长一口回绝。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内容,不超过20字。
(2)就国内这所大学的做法,请跟帖评论,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解析:1.本题考查成语的含义及运用。答案:D。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的技艺精巧,非人工所能为。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就彻底明白。八面玲珑:形容为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各方面都能巧妙应对,面面俱到。作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成语的本义以及在句子中的含义,从而作出判断。
2.(1) 本题考查对提炼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作答时通读材料进行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示例:大学聘明星做教授,网友看法不一。
(2) 本题考查根据社会现象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要多多关注社会热点,并对社会现象或社会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答案示例一:我不赞成大学聘明星做教授。大学需要的是有专业知识的教授,而不是有名气的人。 示例二:我赞成大学聘明星做教授。因为明星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能给学生更直接的指导。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
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例如,文章第三部分反复强调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的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第四部分一封短短的信,第五部分一句短短的话,都是常人眼中的平常小事,作者就是从这些平常小事中挖掘出人物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正因为平常,就更显得真实、可信,读来就格外亲切。
3.语言颇具特色,句式多变。
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把握重点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五十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3.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内地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第五部分“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5.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6.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7.“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 '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8.“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9.文章标题为“邓稼先”,为什么要提奥本海默?
用奥本海默来对比衬托邓稼先。
10.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11.有关文革时期的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来证实:“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这句话。
12.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