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判”梦境里,主角伊萨克透过镜子去观察自己的容貌,象征说他开始一直让我自己正在步入年迈。
在“死亡”梦境里,出现了灵车、钟表、棺材等元素,作为“死亡”这一事件的隐喻符号,象征着一把年纪的主角对于死亡深深的恐惧。
利用这些梦境,电影给观众展示的主角反省,回忆和感悟等心理活动,能够引导观众的情绪随着主角的思维起伏。
前苏联著名导演塔可夫斯基是使用梦境元素的高手,时间、生命等元素给人物意识造成影响都在他的电影中通过梦境有所呈现。
用直观的方式去解读他的电影,能够更好地体会现实和梦境的彼此交融。
他的影片画面富于意识化,在他塑造的世界里,秩序是非概念化的,时间是非线性的,影片还会模糊角色生命冲动的意义。
在《伊万的童年》一片中,影片一直在描绘战争,在伊万的梦境里却闪现过他童年的片段,水井、母亲、伙伴……这些童年的回忆,只能通过梦来相见。
正如影片的名字,伊万的童年,这只是一场美梦,通过美好的梦境来隐喻控诉残酷的战争。
二、镜子——角色的主体意识在精神分析学里有一个“镜像阶段”的理论,当人开始具备想象力时,就能透过镜像来对自己的形象进行辨认,从而认同自我身份。
镜中的印象可以看作是人们心中的理想自我,它能够主导主体的意识,并激发主体对于“理想自我”的不断创造。
电影这门艺术也需要通过“镜像认同”的原理来对观众的主体意识进行引导,从而让观众认同影像的构建。
(一)镜式电影
电影的影像机制与观众观影感受产生的同构可以称作是“镜像认同”,
观众观赏影片时,电影会变成“镜式文本”,它不仅能够呈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还能够映射出观众的自我意识。观众能透过影片看到现实,看到潜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用符合自己想象的方式去对电影做出解读。
这样采取象征性的表达手法,它呈现给观众的象征符号都是较为模糊的,这种模糊性能够让象征符号突破本身含义的界限。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事物并非真实的事物,只是事物的影子,观众要根据主体意识去选择和识别影像信息,观众的情感思维和经验会在这一过程中投射到影像上,形成主体关照所产生的“喻像”。
“镜式文本”也是对电影这种媒介本身的隐喻,摄像机对观众视野进行模拟,镜头聚焦的地方就象征着观众目光的汇聚。
在观赏影片时,观众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视线移动,这会引导他们向影片中的角色一样去感受和思考。
影像就是“镜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银幕、互动式观影等多种新技术,新手法也在加深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使观众对影像世界更为认同。
(二)镜子的隐喻
在电影拍摄时,不同导演会对镜子这一意向进行不同层次的隐喻。
如在电影《黑天鹅》中,导演就曾多次使用镜子来制造隐喻场景。
片中的练功房四面都是镜子,给人一种幽深的压迫感,参加舞蹈选拔的演员透过镜子的反射显得数量中毒,也在暗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电影《盗梦空间》中,有一个经典场景被影迷称作“镜子时刻”,主角佩妮和老师站在中间,周围是两面镜子,透过光线的互相反射镜子中呈现出无限纵深的镜像,这就是佩妮建造的梦境。影片用镜子来比喻梦境,象征着现实和梦境之间存在的映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