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简答,分封制的内容简单概括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10-30 12:08:10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国家,在汉文帝刘恒登基的一刻,已经死了。

因为之后西汉王朝政治结构的变化,已经不在以刘邦预期的剧本向下演出,而是不断地消解、架空,直至被一个全新的规则完全替代为止。

历史的巧合是,“行事多仿汉高”的明太祖朱元璋同样为子孙设计了一个“完美”的体系,同样只传了一代,就发生了改天换地的“靖难之役”,把他苦心编织的权力之网撕得粉碎,整个帝国在不可更易的祖制之下,又滋生出了一套自主运行的潜规则。

而西汉王朝的“靖难之役”,就着落在汉文帝身上。

01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里,三解介绍了汉高祖刘邦的“家天下”梦想,在第三篇文章里描述了他构建的帝国轮廓,以及他对于开国功臣集团所寄予的厚望,只是没有想到,他的继任者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甚至是恐惧。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简答,分封制的内容简单概括(1)

电影《王的盛宴》中的吕雉

《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

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

在刘邦的时代,左、右丞相是中央政权的代表,南、北军兵权,是中央军权的代表,诸侯王相,是地方政权的代表,这些权力,都掌握在军功集团的金字塔尖,一部分小权势列侯手中,更直白地说,掌握在丰沛元从集团的手中,站在他们头上的,则是刘姓的皇室和刘姓的诸侯王。

双方的关系,说到底就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所以才有《史记·吕太后本纪》里司马迁的赞词:

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可以说,惠帝治下的七年,基本延续了刘邦为其划定的政治轨迹,除了对赵王刘如意的鸩*是吕后与戚夫人的宫斗余波之外,并没有针对诸王和列侯的政治举措,在权力人事安排上,也完全按照刘邦临终前的布置行事。

然而,随着惠帝的突然死亡,平衡被打破了。《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这段话简单翻译,就是张辟彊劝丞相,皇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怕你们这些高祖旧将,唯有让吕氏子侄掌握南北军兵权, 让诸吕入宫掌握权力,你们才能脱离祸患。

这段记载有两处不可解,一是“太后畏君等”,怕的是什么?二是为什么是张良的儿子张辟彊来说“君等幸得脱祸”?

先说第一个问题,吕后想让吕氏家族篡逆,怕被忠臣们阻拦?还是吕后以女人称制临朝怕被老臣们反对?

都不是,核心在“帝毋壮子”,也就是惠帝的太子太小,而她已经54岁了,根本不足以扶上马送一程,这是吕后的远虑,近忧则是上述汉初政治结构中,驾驭功臣集团的刘氏集团,皇室幼弱无力,诸侯王又血缘逐渐疏远,拱卫大宗的意愿愈发薄弱。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简答,分封制的内容简单概括(2)

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的汉惠帝刘盈

如果吕后死去,这些问题将集中爆发,她必须预做准备。

青年学者谌旭彬在《汉朝:被掩盖的真相》一书中,对于“诛吕安刘”的前因后果,有非常详尽精当的考证, 他指出:

汉高祖死后迅速衰弱的“宫廷势力”在吕后的苦心经营下,终于重建,而这场由开国功臣集团主导的政治突袭之所以能够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吕氏家族根本没有任何取代刘氏皇族的计划。在政变成功之后,军功集团不但对汉初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篡改,比如陈平、周勃对王陵所说的“安刘”宣言就是杜撰的故事,而且还大规模删改了吕氏在汉朝平定天下过程中的巨大军功。

有前贤文字在此,对于这场政变三解就不多展开,各位可以找来看看。在这里,我们着重谈制度层面的问题,即吕后重整“宫廷势力”的举措,一直是在汉高祖设定的框架内。

比如“诸吕”封王者,其实都是之前的列侯,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

而由侯至王的跨越的理由,《史记·吕太后本纪》也有记载:

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太傅产、丞相平等言,武信侯吕禄上侯,位次第一,请立为赵王。太后许之,追尊禄父康侯为赵昭王。

令其子寄往绐说吕禄曰:“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之前我们提到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张良的儿子提出“君等幸得脱祸”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张良曾经为惠帝设谋保住了太子位,可见他是惠帝正统的支持者在军功集团内部属于倾向于吕后势力的人物,他的另一个儿子,承袭留侯爵位的张不疑,在汉文帝五年(《汉书》记为三年)坐不敬之罪,侯国被废,

换句话说,吕后称制的基础,并不单单因为她是刘邦的发妻,更重要的资本是她与刘邦“共定天下”,拥有一部分开国功臣集团的成员作为势力基本盘,这部分“诸吕”在汉朝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军功甚大,所以才有吕禄这个“勋二代”的“上侯,位次第一”。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吕后封建诸吕,立三王,完全符合组织程序、法理上没有瑕疵,即“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

如果说拿高祖的“白马之盟”来说事,那么,吕氏封王的时候,军功集团就应该履行盟誓“天下共击之”,然而,他们没有,反而是陈平、周勃这对刘邦临终时候看好的CP共同表态“无所不可”,后来更积极地促成吕禄封王,可见,只要固有的权力格局不变动,究竟是不是“非刘氏不得封王”,他们并不怎么在乎。

政变的诱因,甚至不是吕后之死。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简答,分封制的内容简单概括(3)

电影《王的盛宴》中的吕雉和张良

02

对于汉高祖政治结构的突破,来自于诸侯王的压力。

确切地说,来自于强藩的挑战。

在汉初的分封体系之中,齐王刘肥作为汉高祖的庶长子,封国广大、领民众多。《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里写道:

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齐言,就是齐国方言,此时天下初定,百姓流散,把所有能说齐国方言的人都还给齐王,这等于是让刘肥恢复战国时代齐国的旧疆,再加上齐都临淄在战国时代就是著名的商业都会,有民七万户,又占鱼盐之利,齐国绝对算是汉初诸侯国中最富强的一个。

《汉书·高帝纪》记录得更详细:

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

另一个大国是赵国,自张氏赵国定封,高祖九年时,赵国有邯郸、钜鹿、恒山、河间、清河、云中、雁门、代郡,也就是在赵王刘如意的时代,刘邦给最喜欢的儿子封了8个郡,人口肯定不如齐国多,但地盘比齐国还大。

到高祖十一年,分赵地一部建代国,以皇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这之后的赵国,还剩下5个郡,即邯郸、钜鹿、恒山、河间、清河。

惠帝、吕后时代,对于齐、赵两个大国,基本上是集中火力地怼。

惠帝二年,齐王献城阳郡为鲁元公主汤沐邑;吕后元年,割齐国济南郡为吕王奉邑;吕后元年,分赵国常山郡(即恒山郡,后避汉文帝讳)建常山国;吕后七年,割齐国琅邪郡建琅邪国。

齐国去3郡,仍以刘肥之子为齐王,赵国去1郡,封吕禄为赵王。

结果,第一个构难起兵的,也正是齐王刘襄,汉高祖的长孙,他的两个兄弟,刘章、刘兴居为吕后封侯宿卫,甚至以吕氏女下嫁,仍一直在长安奔走反对吕氏。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简答,分封制的内容简单概括(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