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第9课 秦统一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秦统一中国和秦朝〈前221-前207年)的建立
★1.秦能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条件(原因):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安定生活;经商鞅变法,实力超六国;秦王嬴政雄才大略。
2.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于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秦朝,都咸阳。(注:前221年之前的秦叫秦国,只是一个诸侯国,其国君叫秦王;之后的秦叫秦朝,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国君叫皇帝)
★3.秦统一的意义:结束长期战乱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利于各地各族经济、文化交流。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在中央:建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等)、三公制——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被历朝基本沿用。
(2)在地方:废分封制,行郡县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注:商鞅变法是行县制)。 →开创历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郡县制模式被历朝基本沿用)。
2.经济:统一货币(用圆形方孔铜钱→模式被历朝基本沿用)、度量衡。→利经济管理、交流发展。
3.文化:统一文字(用小篆)。→利于政令畅通、文化交流发展。
4.思想:焚书坑儒。
5.交通:统一车、轨宽窄,修驰道,开灵渠(连湘漓)。→促各地交通往来。
6.军事:派蒙恬击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三、秦朝疆域(东西南北):东海、陇西、南海、长城。
第10课 秦末农起义和秦朝的灭亡
一、中国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前209-前207年)
1.根源:秦朝暴政。赋役沉重,大兴土木,经济破败;法律严苛;焚书坑儒……´
2.直因:农民戍边遇雨误期。
3.概况: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县陈胜称王建张楚政权,陈吴起义后来失败。之后刘邦项羽继续反秦,项羽经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歼秦军主力。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灭掉秦朝。
4.意义:中国史上首次农民大起义;首义精神激励后人坚持反暴政。
二、楚汉之争(前206-前202年,前3世纪末)
项羽(西楚霸王)和刘邦(汉王)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前202-公元9年)的建立与休养生息
1.建立: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都长安。
★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指导)
(1)目的(作用):吸取秦亡教训,恢发经济,稳定局势,巩固政权。
(2)内容(措施):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役薄赋。
二、文景之治
原因: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轻役薄赋、减刑倡俭、以德化民。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一、措施
1.政治:实施推恩令、刺史制→削弱地方势力,加强控制地方。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培养重用儒士→加强思想控制;儒学居主导(正统)地位,被历朝基本沿袭。
3.经济:盐铁官营(国家专卖),统一用五铢钱→加强经济控制。
二、结果(作用):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短命的新朝(9-25年)和东汉(25-220年)的建立
1.王莽废汉建新。
2.25年,光武帝(刘秀)建东汉,都洛阳。
二、光武中兴的措施
1.经济:释奴为民,轻役薄赋。
2.政治:减刑;合并郡县,减官加督,惩治腐败。
3.民族:允胡内迁。
三、东汉的衰落
1.根源: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腐败。
2.张角领导黄巾起义(184年爆发)的打击(并未灭掉)。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即今新疆和更远的地方。
2.第一次使西域(前138年,汉武帝时)
(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目的未实现)。
(2)意义:了解到西域情况及其愿望。
3.第二次使西域(前119年)
意义:促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开辟了中西文明沟通的丝绸之路。
二、(陆上)丝绸之路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3.商品等:
(1)中国:物品(丝绸、漆器……),技术(开渠、凿井、铸铁……)。
(2)西域各国:奇珍异宝(宝石、玻璃),物种物产(良马种、香料、胡豆、胡麻、胡桃(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歌舞……。
4. 意义:古代东西方往来(中西文明沟通)的大动脉;促进中西文明(贸易与文化)交流。
三、海上丝绸之路
1.开通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四、两汉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前60年,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意义: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东汉:东汉明帝派兵击匈奴,派班超出使并经营西域。其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结果只到了安息,但开辟了通往西亚之路。
第15课 两汉的文化
一、科技
1.造纸术发明与改进
(1)发明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器、(竹.木)简(绢)帛等。
(2)西汉时发明,东汉时蔡伦改进(“蔡侯纸”)。
蔡侯纸优点:原料易找、价廉质好。
(3)造纸术的贡献(意义):促文化传播发展、世界文明进程。
2.医学
(1)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发展中医学理论、治疗法(对症治疗,“治未病”即要预防疾病),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2)华佗(“神医”):发明麻沸散、五禽戏。
二、史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1)内容: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2)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三、宗教
1.佛教:西汉末年经过丝绸之路从古印度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2.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他借此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