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贴」功能也很简单,添加好友后(上限为5个),可在应用内拍摄照片、并传送给好友,而照片则将直接显示在好友添加的小组件上。随着用户需求的细化,近期也新增了如选择特定用户发送照片、拍摄小视频、自动生成“贴贴回忆”等功能。
较目前主流的陌生人社交及熟人/半熟人app,贴贴这类产品都明显更为轻量化、功能也相对简单,甚至无法从相册调取照片。既满足了用户分享欲,还不会占用用户过多时间,从好友数量的限制可以看出其更强调针对密友或亲人进行分享。
今年上线的啫喱定位也是“捏脸3D形象 密友社交”。从中不难发现,当朋友圈已经愈发成为一个“广而告之”的公告栏时,越来越多用户开始关闭朋友圈甚至将其改为“仅三天可见”的情况下,“私密社交”作为相对“熟人社交”的一个概念,又一次成为了社交领域一个新的关注点。
LiveIn、BeReal、贴贴这类应用都在试图满足那些不愿公开朋友圈、但又需要向特定用户分享的需求,并且相比于在朋友圈、微博这类公开平台还需设置分组,以及发布内容时可能还要进行修改和编辑,这类平台的共享操作仅需瞬间就能完成,而对方也只需看一眼屏幕就会知晓。不过无论是陌生人社交、私密社交,还是兴趣社交,大家都在探索与迎合用户不同的社交需求与偏好,产品固然有新意,但如何保持用户的持续使用热情仍是这些app的头等大事。
此外,相比大厂孵化、试水的App,独立App还需要养活自己。而社交产品的变现模式无非是卖广告和卖会员等增值服务。前者做流量生意, 社交流量与工具流量没有本质区别,后者收“过路费”,通过“阻断”平台上的社交关系收费,或是通过直播等方式创造营收。但即便是陌陌和探探,其营收和付费用户也都在持续下滑,直播营收下滑,增值服务增长疲软。
所以这些“小而美”的社交app,只能在产品调性、扩大用户基数、变现中小心翼翼地找平衡。
张小龙说,社交的本质是寻找同类。
在原子化社会的今天,流动性不断加剧,原有的社会人际关系结构被解体,人们被迫分割为一座座孤岛,渴望被同类连接,社交需要扮演的正是这座桥梁。
除了制造荷尔蒙和多巴胺,社交APP需要提供更多的增量价值来连接同类。只能说未来可期,但未来不知何时会来。
作者:小二,*瞎学瞎看
本文由 @小二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