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章的前世今生,从战国古玺、秦汉玺印到文人篆刻
印章,起初是信物。最早的印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殷商的青铜器铭文中往往有族徽标记,可视为最早的信物。春秋战国期间,印章得到了较多的使用,到了秦汉,作为地位、身份、职务的象征和军政情报的传递保密手段,印章的作用日趋凸显。战国古玺,秦汉两代的印玺以及盖印之后留在封泥上的泥封,成为中国印章艺术史上的早期经典。
宋、元以后,印章走向了艺术表达的路径,故称为文人印。由于书画题跋和落款,书画家们逐渐地、普遍地认识到印章的点睛作用,并在书画作品中有意识地运用,使书画印合璧的艺术表现方式得以形成。
书、画、印相映成趣,使得大篇幅一次性展开的作品,气氛活跃增色,“锦上添花”,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画作品上盖章,还能表达郑重,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文化倾向,创造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也因此,文人治印的风气大涨,印章成为诗书画之外的另一重文人艺术的表达方式。自此,篆刻成为一门艺术。大篆刻家的诞生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大书画家。从明清的西泠八家到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
二、书法作品常用的几种印章模式
(一)、姓名章
吴昌硕这两方自用双面印,常常上下连在一起钤盖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有的连在一起,也有分开用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落款用名,则钤印用字,落款用字,则钤印用姓名。款中有姓,可用名章,款中无姓,或不落款,用姓名章。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
姓名章的形状,方形最好,圆形尚可,椭圆、天然形等一般不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不要有太大对比。落款处如果阔绰,可用多章,最好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姓名章后,也可以钤盖斋号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