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提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设疑:DNA是遗传物质,那DNA分子必然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现在大家来当科学家,在了解了DNA分子的功能以后,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DNA分子时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遗传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师: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请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展现出来。
学生分组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2.师:我们知道了DNA是脱氧核苷酸长链,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制作的四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请几个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
学生分组用实物进行展示,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点评,并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3.师:不同组的同学展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请问碱基排列顺序不通过的DNA分子时同一个DNA分子吗?组成DNA的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什么意义?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NA分子也不同,每个DNA分子具有其独特的碱基排列顺序。)
4.师: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的,那么由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请结合教材,尝试构建DNA双链结构。(备注:预设有两种情况,见下图,设置纠错环节)
(情况一中的两条链无法连接在一起,科学家已否定;情况二可行,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化学键结合,但是碱基如何结合?能稳定存在吗?)
5.师:1952年春天,奥地利的生物化学家査戈夫访问了剑桥大学,沃森和克里克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A的量等于T的量,G的量等于C的量,这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很大的启示,同学们,你们获得了什么启发吗?请组内讨论,然后修正本组的模型。
(得出下图,碱基间有固定的配对方式: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G与C配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之后补充:配对方式的确如此,之后的研究发现碱基间通过氢键连在一起,而且A与T之间两个氢键,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通过这些氢键维持了DNA分子结构的稳定。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称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6.请同学们观察DNA双螺旋立体结构模型,同自己构建的平面模型相比较,回答如下问题:
(1)DNA是由几条链组成的?它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DNA由2条链组成,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2)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而成的,并且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
(3)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DNA内部是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的碱基对。)
7.这三点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结合教材49页的内容和双螺旋结构模型,请进一步完善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DNA两条链反向平行;碱基对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独立画出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之后同桌间互相点评。(图在ppt呈现)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用简易材料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探究DNA分子的特性。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