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张岱曾说过:“人无嗜好不可交也”。人一定是要有嗜好的,那怕是打麻将、玩抖音,都是一门爱好,如果人一点爱好都没有,那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了,杜月笙曾经说过:“如果这个人什么爱好都没有,那一定是非常自私的,这样的人绝不能交朋友”。兴趣是收藏的源动力,在几千万收藏大军中,除极少数投资者外,大多数人玩收藏,都是源于兴趣爱好。兴趣让他们牺牲休息时间,整天泡在市场四处寻宝;兴趣让他们不辞辛苦,上山下乡到处淘宝;兴趣让他们省吃俭用,却为了心爱的藏品一掷千金而无怨无悔。
现实生活的压力,让大多数人必须面对职场浮沉,人事交际。工作之外,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既缓解工作的压力,又磨练心智,开阔视野,洗尽铅华,修身养性。
当然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特别是现代社会有许多爱好可以选择,没有必要用收藏的观点来指导一切,但是我是一个收藏爱好者,“肺炎”禁行,在家里每天写字打发时间,别的事情没有什么发言权,就拿收藏来说事了,客官您听完就是一乐,别跟我较真。
玩收藏,究其本源,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一种心灵活动,有人快乐似仙,有人被执念所困,有人成名致富,有人倾家荡产。“物因人贵,人因物雅”,如果没有正确的收藏观念与学术涵养,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货物集散场罢了。很多人都把收藏划归为有钱人的活动,此大谬也。有钱有有钱人的玩法,上拍卖会,办私人博物馆等等,没钱也有没钱的玩法,一个烟贴、一张粮票、一枚铜板、一个酒瓶,都可以成就一番所为,跟花钱多少没有关系,收藏的初心和最终目的都是悦己,下一步才是耀众,如果因为收藏变成一种负担就得不偿失了,我认识的北京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李福昌老人,多年前曾经去他家中参观,家里小小的两居室,在走廊处悬挂“中华火花博物馆”,老人的火花收藏在国内首屈一指,一代宗师电影拍摄时,导演王家卫还专程拜访,借用一个烟袋的道具。其实用心感受一下,老人在收藏品上花费的金额并不是很高,但是却涵盖了老人大半生的收藏生涯,种类和品种都是岁月的累积。
越想在收藏中发财,往往越被收藏所桎梏,在藏品的进出、得失之间,难免不舍与惆怅,也不是简单的痴迷两个字可以说得清楚的。有收藏喜好的人通常是性情中人,就像小孩子玩一件玩具时那种无杂念的陶醉和珍惜之情。唯有赤子情怀,才能使人在喧嚣浮躁的现今繁忙之中,享受到真正的收藏乐趣。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把收藏和投资混为一谈,我曾经在课程中讲过:“收藏是玩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投资是玩别人喜欢的东西”。收藏还是投资,这不是一个问题,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玩明白,如果两者可以有效结合,当然是再好不过,但是仅顾一头,也不会顾此失彼。鉴赏能力提高了,自然会买到有升值空间的藏品。收藏不是投机,要买自己喜欢且看得懂的作品,不会因为市场涨跌而买卖。“收藏是深度的欣赏,投资是深度的收藏”。唯有多看、多买、多研究,才能提升审美能力与对市场的了解。提升审美能力,即培养三种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解析力。这三项能力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罗马和埃及的富人们,经常会通过展示他们房屋的大小,以及房屋当中的一些陈列来炫耀财富,所以说对于艺术品的需求一直是存在的。那么这种需求来自哪里呢?是财富和品位。如果它的价值在上升,那么对于成熟艺术品的这种需求是稳定的。从这个经济的角度来讲,我们就会得到这个艺术品的价格。 收藏,往往带有情感的成分,从一件佳品的诞生,到时代更替、文化交融、宗教传承、历史演进,都是由个人的历史故事和私家记忆汇集而成。志同道合的知音,为一念所动,以“玩家”之心态,悟“行家”之门道。
鉴别收藏品的价值几何,须见多识广,博才多学。初入门者,如果附庸风雅,追名逐利,就容易迷失方向;经验丰富的人,会对某些类别的藏品颇有心得,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精品收藏意识”,是指收藏艺术品的精品和佳作,或者有代表性的艺术大手笔,也可称之为绝品。达到这一境界,须积淀深厚,修炼到相当的功力,且不易被模仿和偷师。但是现在很多收藏爱好者还停留在真品和赝品的过程中,对美的欣赏和对精品的意识没有完全的确立,收藏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收藏不是孤芳自赏,将藏品束之高阁,而应该多与行家交流互通。观察收藏,也可看出藏家的品好,研谈切磋,立见高下。
收藏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进行深入的钻研,虚心求教,实地走访。这种持之以恒、心无旁骛的求知过程,是收藏爱好者修成正果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也是收藏乐趣最具魅力的一个阶段。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有识之士,因为对玉器的热衷,因为对艺术的向往,而走到一起,在微信、在网络、在艺术空间,品茗,叙旧,赏物,怡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缘份。
西方的收藏机构主要以基金会的模式运作,公益性强,并和艺术家本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所以,西方的机构收藏有扶持艺术创作的性质。其实,我们也不用过分仰望西方的机构收藏,认为那些企业家都受过很好的美学教育,才使他们的机构收藏最终成长为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西方的机构收藏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在于他们有健康开放的心态,对新的事物有习惯性的支持,这是中国很多新贵需要学习的地方。
我在很多地方讲课时总结过,自己就是从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成长成为一个玉器的研究者,现在是一个玉文化的传播者,简单看一下个人的成长经历,不敢说完美如何?但是给许多收藏爱好者做了一个简单的证明:只要你想,就一定可以。从艺术到生活,从财富到心灵,从小我到大我到无我,这种博爱心境的完成正是收藏妙不可言之处,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传承,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