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内容产业正在面临两难的处境。在信息、内容的获取变得更加简单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遭遇着内容同质化的发展趋势。在此情况下,通过产品创新的方式,给用户更高层级的体验,就成为内容型产品的首选,而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便是其中典型。
网易云音乐的个性化推荐是业内公认的精准,甚至被很多网友说比男/女朋友更懂自己。个性化推荐精准与否的判断,多少有些主观色彩,但这些赞誉至少证明其用户口碑。每个音乐APP都在做推荐,为什么网易云音乐能把推荐做得这么准?下文将试图做出一些分析。
个性化推荐的惊喜感与平衡性
所谓个性化推荐,其实是一种信息过滤系统,用于预测用户对物品的评分或者喜好。通常意义上,个性化推荐会利用产品后台大数据功能,通过分析数据发展趋势、跟踪用户使用行为等方式,为用户推荐“定制专属”内容。最先把个性化推荐发展到极致的可能是Amazon,而豆瓣FM,则可算是前几年国内音乐网站中个性化推荐的代表。
在每日歌曲推荐页面,网易云音乐比较简单的解释了个性化推荐的运作机制,比如播放、红心、收藏等用户行为,都会对推荐算法产生影响,一方面表明算法机制,另一方面也鼓励用户多听歌、多动手,让产品更懂你的前提是用户行为足够丰富。另外,在早前网易云音乐的官方新闻中,也可以看到,海量UGC内容结合协同过滤、语义分析、操作分析技术,这些都是个性化推荐的运行机制。而综合来看,基于音乐与基于用户协同过滤的两种推荐方式,就是个性化推荐的主力。
1、基于音乐
基于音乐的推荐,也就是推荐的依据有赖于音乐本身,音乐平台在后台为每首歌曲都打上几个标签,如果用户喜欢一首含有民谣标签的歌,那么,其他含有民谣标签的歌曲也可能会被推荐给用户。豆瓣FM中,从单曲出发的推荐,就遵循了这一原则。
(豆瓣FM从单曲出发的推荐)
基于音乐内容的推荐,实际上是一场关于用户音乐口味恒定性的对赌。
如果一个用户的音乐口味专注而且单一,那么从歌曲标签出发,推荐而来的歌曲会越来越合胃口。而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心仪的曲风至少有三个或以上,很难断定哪个是最爱的,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从音乐出发,而不考虑时间、地点以及用户对新鲜感的需求,红心列表中的歌曲就会趋于同质化。如此反复,就会陷入虽然推荐的歌曲都是喜欢的,但再也接触不到新鲜曲风的困扰。
网易云音乐的推荐,就有部分是基于音乐而来,但其音乐标签却引入了UGC元素。一般音乐平台引进歌曲时,都会有歌曲自带标签,而网易云音乐还把歌单的标签元素加了进来。在用户新建歌单时,可以选择1—3个标签,这些标签根据语种、风格、场景、情感、主题划分为五大方向,一共72个,供用户选用。在歌单里的音乐,也会或多或少带上这些标签,通过后台综合考量再进行推荐,也就能满足用户对新鲜感和多样化的追求了。
(网易云音乐新建歌单时,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合适标签,最多3个)
2、基于用户
另一种推荐方式,则是围绕用户行为来展开,即判定用户A的音乐口味后,找到与之口味相似的用户群,并把这些用户喜欢的音乐推荐给A。
画了个图来解释这种推荐方式↓(图中红色箭头代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