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喀秋莎火箭炮相信读者们都不陌生,被称为“炮兵之王”,能做到快速、大范围的火力压制,也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其型号为BM-13,是苏联首次在二战大规模生产并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虽然被命名为“喀秋莎”这个非常少女的名字,但它的火力却一点都不少女,甚至可以用残暴来形容。作为一种多轨道自行火箭炮,其共有8条发射轨道,既能连射也能单射,由汽车与发射部分组成,最大射程可达8.8公里。
那么喀秋莎和传统火炮有何区别?其实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够迅速将大量炸药倾斜于目的地,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喀秋莎特殊的发射方式。普通的火炮一般都靠火药的爆炸将弹药推送出去,最开始的实心弹丸靠动能硬生生砸伤敌人,之后则演变为靠弹药爆炸伤害敌人。而不管是哪种火炮,弹药外壳都会被做得比较厚,因为不仅要承受高压燃力,还要保证外壳不会因此破裂,导致弹药受损。
因此,普通火炮的弹药都是“皮厚馅少”,装药量并不多,威力也并不会很高,而喀秋莎则不同,弹药为火箭弹,在发射后能够自行加速,承受的应力小弹药容量自然大。而射速快加上火力大的喀秋莎就能成为炮兵中的“大*器”,同时还能够做到连续发射、高速输出。在齐射模式下,喀秋莎打光16枚132毫米火箭弹只需要7到10秒。
这个速度代表什么?同时期的火炮每分钟只能打3到5炮,喀秋莎10秒就能发射18发,不管是发射速度还是火力密度上,都能做到碾压。而在战争中,这种突然大密度快速的弹药覆盖,完全能够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来不及转移就几乎全军覆没。不过喀秋莎也并非没有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精度不够,大部分时候只能瞄准个大概,命中率并不如身管火炮。
但其实精度不足却并非缺点,因为高密度的火力覆盖根本不用讲究精度,一发齐射下去,即使打不准但能保证敌人跑不掉。喀秋莎有多厉害?1941年,苏联派出7辆喀秋莎对驻守在一个小镇中的德军步兵师发起进攻,短时间内上百发火箭弹从天而降,步兵师几乎被团灭。如此密集的火力让德军以为遭到了一个炮兵师的袭击,甚至有的德军以为苏联使用了原子弹。
喀秋莎的威力不容置疑,而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这位“战场女神”也渐渐消失在人们视线中,但其创下的战场奇迹,却会一直留在人们心中。
编辑:席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