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日,国务院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第二章为“网络素养促进”设立专章,明确了培养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关键。
如何凝聚各方合力,健全网络素养促进机制,让《条例》尽快落地落实?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事关亿万家庭幸福安宁。新华社发 徐骏 作
网络素养教育当前存在哪些问题?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包括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等。
“网络素养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的内核和第一重防御机制。只有先建立起这样的内在屏障,才能让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由平台技术助力的外部屏障发挥更好的防护作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说。
8月28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阳光小学校的学生们交流讨论安全知识。中国教育报记者 尹晓军 摄
从当前情况看,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仍有较大提升和完善空间。
“一些学校没有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有的学校尝试过开设类似课程,但因为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只得以放弃告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表示。
他认为,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开设相关课程的强制性要求,无法对网络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进行有效规范,部分学校把网络素养教育短暂地安排到班会课中;二是现有师资的网络素养不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相关教学内容与案例往往比较陈旧,脱离学生的实际经验。“目前部分学校和教师对网络素养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钟柏昌说。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刘海小学,民警向学生了解在家安全上网情况。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徐慧 摄
蒋俏蕾认为,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碎片化,缺少系统性设计;教学方式停留于道德说教或静态知识的传递,缺少批判素养的培养”。
同时,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促进不是学校一个单位的责任。“《条例》明确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相关主体及其责任。这个主体不仅包括监护人和学校,也包括为未成年人提供相关网络平台服务者,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软件和智能终端产品的设计者等。”蒋俏蕾说,家庭、平台和社会的力量需要更多地投入到这一问题上。
网络素养教育可以怎样开展?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这样做是否会导致网络谣言的产生与扩散?”2023年8月,广东省少年儿童网络素养“进校园、进家庭”活动举办现场,儿童代表在报告中向现场孩子和家长提出问题。
活动中,中小学生和专家互相交流,共同参与“网言传真”和“文明投壶”等轻松、有趣的游戏。孩子们通过体验式学习,切身感受到了识别网络信息真伪、抵制网络谣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