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名片寻访录县区篇⑤
7月24日,61岁的杨德全下船登岸。他盯着激流处的白浪,又抬眼望向上游漂来的游客,远远地挥了两下手。
岸上的激流执勤人员敲响了铜锣,吆喝和哨声也响了起来——这是红河漂流景区的提醒,提示游客前方即将通过激流,要抓紧扶手,以免被水浪掀落河中。
河对岸停着的抓钩机、水边颜色泛白的巨石,都意味着眼前的这处激流是最新改造而来。而杨德全观察的,正是此处的漂流效果。
“挺好。”看了一会儿,杨德全点点头说:“游客都在笑,都在叫,彻底放松了,忘掉了平时工作的劳累。”
这是杨德全亲手打造的漂流河道,每个激流点他都烂熟于心,甚至连河边的每块大石头他都能记得清,变换角度都能看得出来。
2003年至今,15年的心血付出,杨德全带着团队建成了设施完备的景区,换来了游客无拘无束的欢笑和沿线村民因增收而发自内心的微笑。
在欢乐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压力——他多次个人借款垫资、借巨款增资来挽救景区。他因操劳过度,曾四次重病入院,其中经历的苦痛和欢乐,旁人很难体会。
“咱清原有绿水青山,要把它变成金山银山,我倾尽所有也不后悔!”杨德全说。
赴京引资 启动红河漂流2003年之前,杨德全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家旅游公司的负责人。彼时,他正与中国铁路对外服务北京公司合作,共同出资在抚顺清原组建了绿源复混肥公司和绿源长久公司,把草炭土产品卖到香港迪士尼。
当年,清原满族自治县政府拿出10个项目,委托杨德全赴京招商。中国铁路对外服务北京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投资方”)对“红河漂流”产生了兴趣。北京投资方实地考察后决定投资,但设置了2个前提:一是要与杨德全“捆绑投资”,再与清原县政府合作;二是杨德全要承担最大投资风险。
“我当时想,咱清原不是没资源,而是缺少外界的认可和投资……为了清原的发展,我承担点风险算啥?”杨德全一咬牙,全盘接受了条件,他的身份从中间人变成了投资人。
随后,绿源复混肥公司和绿源长久公司各投资200万元(即杨德全与北京投资方间接投资),杨德全个人再投资100万元,成为最大*。
清原满族自治县政府与北京投资方签订了《清原红河峡谷旅游资源开发协议》,2004年,“辽宁清原红河峡谷漂流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河漂流公司”)成立。法人与董事长均由北京投资方担任,杨德全出任总经理,负责建设、运营、安全等工作。
尽管股比最大,但杨德全未在董事会任职,他没有考虑个人得失。“如果公司运营良好,会让投资方、清原满族自治县政府和清原34万老百姓都受益,多赢局面最重要。”
成立之初,红河漂流公司就做了件“大事”——尽管开发协议写明由县政府负责建设通往景区的道路,但因县财政困难,公司咬牙拿出302万元,借给县政府修路。
账面只剩198万元,红河漂流公司向绿源公司和杨德全个人无息借款建设景区。
漂流火爆 景区难以接待“当年建设,当年运营。”红河漂流在试运营期间,就一下子火了,各方都看好红河漂流公司未来的盈利前景。
2004年8月,杨德全办理了股权变更手续,股比大幅降低,等于把自己未来的大部分利润让给了北京投资方。与此同时,他进入董事会任副董事长。
对于红河漂流项目的发展,北京投资方认为公司处于负债经营,提出“不上大工程、不搞大投资,要搞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的建议。
而杨德全认为,应该继续投资建设二期工程。提出这个建议,杨德全并非头脑发热,而是基于对现实和未来的考量。“游客数量在未来两三年将大幅增加,要尽快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对利润操之过急、过早,对景区未来发展不利,对清原发展不利,也没法给清原老百姓带来机遇和实惠。”
杨德全提出这一建议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试运营期间,他们接到了县政府7个部门下发的37项整改意见。主张建设二期工程,意图也包括在完善、增加景区设施的同时进行整改,把河道易发危险等不利因素解决掉。
在杨德全的坚持下,红河漂流二期工程于2004年10月下旬开工。景区完成了起点码头、尾点挡土墙工程建设,对漂流河道事故易发险段的裸石进行了清理,还新建激流出口5处,把红河漂流打造得更完善、更漂亮、更安全。
杨德全对游客数量增长的判断应验了,但二期工程改造后的景区仍无法完全满足激增的游客量:2005年接待游客5.98万人次,逼近2003年立项规划的6万人次极限,停车场容量不足,道路经常堵塞,因基础设施导致的秩序混乱随处可见……
抗洪救灾 景区捐10万元就在酝酿三期工程时,一场意外发生了。2005年,“8·13”洪灾冲毁了景区部分设施,杨德全领着员工干了9天,景区终于恢复营业。
洪灾对通向景区的公路也造成了影响,40多米的路面遭洪水毁坏。景区借款把公路修好,还捐出10万元用于全县抗洪救灾。景区虽然恢复了运营,但乱象并未消除。县委领导批示,要求红河漂流公司拿出整改措施。2005年9月,红河漂流公司召开*会,决定实施三期工程并整改。
2006年,景区三期工程修建了起点综合服务大厅、停车场、尾点锅炉房、卫生间及浴室等。与此同时游客量仍在猛增!2006年,景区接待游客达13.2万人,同比2005年翻番还不止,建设速度仍跟不上游客增长,配套工程捉襟见肘……
从成立至三期工程竣工,红河漂流公司一直处于负债经营。北京投资方表示,将对景区建设“零投入”,以尽快收回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杨德全决定个人垫资进行建设。
2007年至2008年,杨德全借款垫资建设了第二停车场、第二码头、第二候漂厅、起点道路中转站和旅行社服务区。设施建成后,红河漂流公司租赁使用,这意味着杨德全为景区发展的借款垫资不能算作投资。
为了景区发展,2008年,他还借款垫资建设了通往景区尾点的4.8公里道路拓宽、尾点环路、尾点二号漫水桥三项路桥配套工程;借款垫资替企业完成了景区尾点停车场建设,使停车场面积扩大一倍。
上述基础设施施工期间,景区漂流起点西侧的一个地块被沈阳一家公司征用,导致景区的未来发展空间被压缩。杨德全与北京投资方、清原县政府沟通后,个人借款出资高价收购了这块地。
投资方更换 景区改扩建2004年至2009年,红河漂流公司的建设全靠向绿源公司借款和杨德全个人借款垫资,然后再从创造的利润中拿出钱来偿还或交纳租金。
尽管困难重重,红河漂流景区仍在峡谷无人区里诞生并发展壮大了。到2009年,在每年经营不足100天的情况下(季节等原因),景区6年共接待游客133.3万人,经营收入13839万元。支出用于缴纳税费、政府分红、替政府建设路桥、拉动相关产业及就业等,社会效益支出占到72.31%,其余支出全部投入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9年末,公司账面仅剩483万元。北京投资方认为项目收益预期渺茫,于是2009年11月,中国铁路进出口公司接手成为第二任投资商。
当时景区一面是爆棚的游客,一面是亟待加大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景区接待游客达61万人,是规划立项时的10倍以上,基础设施规模严重不足,暴露出严重安全隐患,景区的现状引起了省、市、区领导和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视。
为解决景区的诸多问题,2010年3月,清原满族自治县下发《关于辽宁清原红河峡谷漂流旅游有限公司景区改扩建项目立项批复》,批复红河漂流公司申请银行贷款1亿元作为景区改扩建资金。
在2010年漂流正常运营的情况下,景区改扩建工程于2010年4月开工,预计11月底前全部竣工,竣工后景区硬件水平可得到较大改善。
由于此前已背负债务,加上此次大规模改扩建贷款,公司盈利前景不容乐观。以2007-2009年的盈利能力计算,公司偿还1亿元贷款需要8.4年,这意味着8年多时间里将没有收益。即便如此,第二任北京投资方仍支持红河漂流项目。
增资7748万元 救活景区谁也没想到,改扩建期间“7·31”洪灾发生,造成红河漂流公司资产严重损失。受水灾影响,景区当年运营天数减少,导致公司亏损。面对洪灾,公司不仅修复了景区设施,还承担了景区外道路修复等工程。此次水灾后,第二任北京投资方认为,在合同期内已不能收回投资。
此时公司负债22336.99万元,资产负债率达100.46%,红河漂流公司面临着创立以来最大的困境:想把景区继续经营下去,需要向银行贷款,而银行要求公司资产负债率不能超过70%……
为寻找出路,公司聘请大连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评估。结论是:唯有现金增资,使资产负债率降至70%以下,方可恢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为尽快恢复运营,红河漂流公司2011年11月29日召开*会。为缓解经营困难,全体*一致同意对公司*出资额和出资比例进行调整,*杨德全现金增资7748万元,再次成为大*。
红河漂流公司进入了第三任投资商时期,杨德全的命运已和红河漂流牢不可分: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扛着民间借款债务,本息近3亿元,承担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事先已提醒:此次现金增资的股权风险远远大于债权风险,但杨德全还是通过民间借贷方式筹款,把公司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杨德全很清楚,红河漂流公司在与县政府的合同期内投资已经无回报、无收益,但他对红河漂流的感情太深了,怎忍心看公司陷于泥淖无法自拔?
保住景区 清原继续受益很多人看来,杨德全没必要以这样的方式为公司“续命”,而他心中打定了主意。
“只要漂流公司免于*清算,能够维持运营,就可以保住红河漂流历经8年精心打造的产品、品牌和市场。”杨德全说,这样不但可以保住500名红河员工就业,可以保证支持过红河的银行、建筑商和工程队的利益,还能让清原的老百姓继续受益,能让产业转型成果继续推动清原经济发展。
“如果不增资,耗费大量资金的改造扩能工程将半途而废,成为巨大的烂尾工程。这样可能会破坏抚顺城市形象,破坏抚顺的投资环境和投资者信心,甚至引发不良连锁反应。红河漂流带动的种植、养殖、餐饮、住宿、客运等相关产业必将受到牵连……”杨德全说。
倾注了8年心血的杨德全知道,公司与县政府合同期满时,自己的回报将只剩资产残值。“这是一次没有回报的投资,但我义无反顾。”
“8·16”洪灾后,红河漂流公司财务压力极大。抚顺农行给公司办理了贷款延期,调低每年度还款额度;抚顺银行到景区了解灾情,增加贷款帮助恢复重建。
银行之所以在灾后还给红河漂流放贷,是看到了红河漂流的产品、市场和品牌,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景区强大的基础设施还在,恢复运营后将有更好的市场。
旅游拉动经济呈几何级数增长红河漂流公司成立之后,对清原旅游经济拉动明显。
2012年,清原满族自治县县人大《如何发展沟域经济,打造生态大县——关于对红河峡谷漂流公司经营现状及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8年间接待旅游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全县旅店业住宿床位由不足1000张发展到4800余张,漂流期间的接待住宿人数由0.2万人增长到4万人,分别比2003年增长4.8倍和19倍。
作为清原旅游经济的龙头,红河漂流公司带动了当地畜禽业快速发展。大苏河、清原镇、敖家堡和湾甸子等4个乡镇的第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势头强劲。据税务部门统计,2011年清原只有红河漂流一家旅游景区,但全县第三产业税收达32324万元,是2003年的10.2倍!
调查报告高度评价了红河漂流景区对清原的重要意义:多项数据表明,红河漂流项目发展至今,最大意义在于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强劲拉动……红河漂流发展模式必将在全县整体产业结构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红河漂流项目改变了清原县根深蒂固的产业结构模式,使清原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建设生态山水城市的基石。
“8·16”洪灾艰难自救红河漂流景区内,郁郁葱葱的山体上有一处蓝色标识,那是2013年“8·16”洪灾的水位线。当天,清原地区遭遇强降雨,降雨量达409毫米。洪水和泥石流冲进景区,一直淹到山腰。员工们爬上餐厅最高处,望着被吞没的景区失声痛哭。
如果不是红河漂流公司员工凭多年经验,提前疏散游客,后果不堪设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红河漂流景区有山有水,风景如画,但也深受洪水、泥石流的影响。几次不同规模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给景区造成了很大损失。
“8·16”洪灾给红河漂流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以往,5个服务区中有3个遭灾,景区一片残垣断壁。泥石流最高处4.9米,山体滑坡最大单个石块重达42吨,通往景区的4.8公里公路遭水毁2.1公里,通往尾点景区3座漫水桥有2座遭水毁……
景区12.8公里漂流河道被泥石流淤塞,堆积泥石达60万立方米。一位公司老员工回忆,站在高处几乎看不出河道在哪。
杨德全来不及悲伤。洪灾发第二天,他就组织员工进入景区开始抗灾自救。他们先从恢复河道开始,20多台机械设备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进行清理,恢复环境,然后再恢复景区其他部分。
对于抢险救灾,恢复供电是非常重要的。通往景区的供电主网被冲毁2.1公里。景区只能用小型发电机抗灾自救,严重影响了恢复重建速度。8个月后,公司自行筹集到供电主网重建资金,终于恢复供电。
红河人没有被困难压倒,他们像凤凰涅槃一般,用双手让漂流景区获得了新生。
700天时间,杨德全带领员工挖出了一条新河道,同时完成了“沙子花草上岸,石头下河”的环境恢复目标。杨德全心中有个目标:新建的漂流河道一定不能只是恢复老样子,应该重新打造激流,让旅游产品升级!
“明代有个治水专家叫潘季驯,治理河道采取‘束水冲沙’法。”杨德全说,设计河道激流时也运用了类似原理,河道宽处留给游客们戏水,窄处打造激流。
讲道理容易,操作起来困难。宽处要多宽?窄处要多窄?激流处落差又要多大?水底石头如何布置?每一个细节都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供参考……
那阵子,杨德全整日蹲守在河道边,反复研究论证、放水试漂,结合地形特点,设计每一个激流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掌握水流方向与船行方向的规律,控制浪高保证激流的刺激性、安全性,重建激流21处,打造出了“水上过山车”式的漂流旅游产品。
接待能力达1万人/小时重建过程中,红河漂流公司兴建并完善了以指挥中心为枢纽,水利、交通、信息通讯、电力、票务、接待、保障、环保、安全九大系统为支撑的运营体系,为景区科学运营提供重要支撑。
在公司指挥中心大厅,大屏幕上显示着停车场、河道、游客大厅等重要点位的监控画面,同时形成即时数据,工作人员可随时调控,避免发生拥堵等情况,合理安排车流客流、处置突发情况,让游客们有更好的漂流体验。
杨德全的思考不止这些,他还主导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运营预案,将“大数据支撑透明,小数据支撑运营”作为标准化管理依据,总结出一套安全标准、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水流、客流、车流科学调度,达成了“安全、质量、秩序、效益”的四统一目标,景区能够每日安全接待游客4万人、每小时接待1万人。
对于漂流河道的建设,杨德全和员工也摸索并掌握了整套方案,建立的模型成为公司的宝贵财富,而在这方面的探索红河人从未停歇。
全域旅游 带动乡亲致富2014年红河漂流景区主导成立了红河峡谷旅游协会,委托周边乡镇选定特困村民在漂流河道两岸售卖商品,4个乡镇的92个摊位,平均每户每年可借此收入2万余元。景区为沿线村民提供机会和分享利益的同时,还对他们进行培训,并提出着装统一、价格统一、团餐统一等标准,提升服务品质。
7月24日,一位经营冷饮、烧烤、卷饼的女摊主拿出一张景区发放的许可说:“公司不收我们任何费用,但管理很严格。身体必须健康,得有健康证,食物必须新鲜……许可每年发放一次,如果违反经营规定给景区抹黑,就不允许继续经营了。”
每有游客停船靠岸,女摊主都报以大方的微笑,向游客介绍餐饮种类及价格。“我们就是这山沟里的农民,哪懂得怎么卖货啊,也不懂怎么和游客打交道……景区给我们免费培训,教我们怎样接人待物,连微笑也培训了。”
杨德全买了卷饼、汽水、烤肠等食物,如数结账,女摊主坦然收款。“收入不错,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大家(村民们)也一样。”她说。
分享红河漂流旅游经济红利的不仅是沿线村民,景区还向加入旅游协会的山庄会员单位输送客源近万人,沿线山庄、农家乐40余家,平均每个山庄年收入4万余元,形成了旅游扶贫聚合体,实现了全域旅游。
透支健康 四次重病住院全身心扑在漂流景区,一次次借款垫资“救火”,还带领员工抢险救灾……多年的操劳让杨德全严重透支了健康,他四次重病住院,每次都是生死考验。
2003年,他带员工在大峡谷无人区艰苦创业,景区开业当天突发脑血栓倒在仪式现场。
前两任北京投资方经营期间,他奔走于北京投资方和县政府之间,多次个人借资垫付款项。2007年6月,身心俱疲的杨德全突发脑溢血倒在回家途中。
2010年景区改造扩能,过度劳累的杨德全因“深度肾积水”引发心梗入院急救。
历经投资商更迭,红河漂流景区受灾濒临绝境,杨德全借款增资7748万元,公司生存危机让他疲于奔波,心力交瘁。
2015年10月,杨德全晕倒在景区办公区。员工火速把他送到当地医院,随后转院至北京接受心脏搭桥手术。
经检查,杨德全患有极高危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右侧颈动脉闭塞、脑梗塞、睡眠障碍、陈旧性心肌梗塞及肾结石等病症。
记者手记:他用生命践行着使命在大众漂流爱好者眼中,“抚顺清原红河漂流”可谓大名鼎鼎。红河漂流不仅是“北方第一漂”,其水准甚至是“中国第一漂”。
历经15年发展,红河漂流吸引超过360万游客,这一数字是清原县的人口10倍不止!
巨大的客流量为清原带来利好,全域旅游发展、县域经济空间令人期待。红河漂流不单是一个景区、一家企业,如今已成为就业产业、扶贫产业、振兴乡村的产业。
15年不计回报,他带领团队建设了一个现代化旅游景区,反复摸索实践,不断创新研发,打造出了完整的产品、市场和品牌,拉动县域经济,沿线村民增收,旅游产业带动,而且环境也保护得很好,漂流沿线满眼葱郁。
为公司背负沉重包袱,合同期内无法实现收益。杨德全坚信付出终有回报,他正以生命为代价,践行着使命。
“现在红河漂流更像是一个公益项目,但我无怨无悔。”杨德全说。
辽沈晚报/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