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王玉姣】12月21日,冬至到。吃饺子是冬至的“标配”,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许多人不管是在外面,还是在家里,都要吃饺子来“安耳朵”。
记者昨日在淇滨区多家饭店采访时看到,饺子成为“爆品”。还有许多市民在微信朋友圈晒出自己包饺子、吃饺子的照片。
饺子几乎成了冬至的“代言人”,那么,为啥要在冬至这天吃饺子呢?
“我从小就听家里的老人说,冬至得吃饺子,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风俗。”市民李女士说,她只知道过年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谐音,而且饺子的形状似元宝,有招财进宝的寓意,但冬至为什么吃饺子,她也不知道。
我市民俗文化爱好者刘强告诉记者,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相传,张仲景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乡亲们饥寒交迫、面黄肌瘦,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张仲景便让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药医治冻疮。
张仲景的药名为“娇耳祛寒汤”。就是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当天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耳朵上的冻疮也好了。后人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叫“饺子”或“扁食”。久而久之,冬至吃饺子便成了一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赠“娇耳祛寒汤”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