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大臣的评价,历史上真实的大臣都有哪些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04-29 05:04:54

“谥号”,指人死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事迹予以的“或褒或贬或中性”的评价文字,乃系对死者一生的高度概括。清朝时期,朝廷对于官员的“谥号”有着明确规定:1、一品大臣,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给予“授谥”;2、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

一般而言,清朝时期正途出身(翰林出身)或者获封“大学士职衔”的一品官员、享受一品待遇的封疆大吏才能获得“文”字谥号。而在以“文”字开头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最为尊贵。所以,自唐朝以后,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要得到一个谥号,那就是“文正”。对于清朝的文官而言,更是如此。

当然,如此显贵的谥号,皇帝也不会轻易授予,必须拥有“正色立朝、德被后世”的品行操守;于朝中拥有极高声望、极高地位和特殊恩宠的“柱国之臣”,才能获得皇帝特旨追谥“文正”

在清一朝的两百余年间,仅有8位大臣获得了“文正”谥号,如此谥号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历史对大臣的评价,历史上真实的大臣都有哪些(1)

清代大臣形象

那么,这8位获谥“文正”的清朝大臣都是谁?相比较而言,谁又是朝廷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所在呢?

8位“文正公”中,若论谁最牛,还真不好说;但若论谁最差,谁最名不副实,结果却显而易见。

第一位:汤斌

汤斌,其先祖汤宽曾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而后世代为官,直到汤斌这一代。

康熙二十三年,时任“内阁学士”的汤斌被康熙皇帝钦点为“江宁巡抚”(也就是后来的江苏巡抚)。汤斌在巡抚任上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康熙皇帝将汤斌调回京城出任“太子师傅”的时候,江宁百姓“停市三天,哭泣挽留”,甚至烧香叩头为其送行。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汤斌升任“工部尚书”;十月,61岁的汤斌病逝于任上。根据时人笔记记载,汤斌去世时“体卧板床、身着陋衣,唯余俸银八两”,在同僚好友的资助下,汤斌的葬礼才得以举行。

曾任“江宁巡抚”、“工部尚书”的汤斌,临终仅余俸银八两,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被追谥“文正”。奈何,汤斌生前受到“明党”攻击,无辜蒙冤,康熙皇帝并未给予其该有的谥号待遇。雍正年间,雍正皇帝为其平反;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其追谥“文正”,算是还了汤斌一个公道。

历史对大臣的评价,历史上真实的大臣都有哪些(2)

第二位:刘统勋

受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影响,乾隆朝名臣——刘墉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但在真实的清朝历史中,刘墉绝不是和珅的对手,也从未将和珅视为对手,甚至在担任“左都御史”(也就是中纪委*)期间,仍然静默自守、得过且过。而且,历史上的刘墉也远没有他的父亲——刘统勋声望高、影响大。

根据《清实录·世宗实录》的记载,刘统勋去世二十多年后,时任“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仍被嘉庆皇帝称为“刘相之子”

“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先生曾在《清代通史》中如此评价刘统勋:“服官五十余年,居相位十余年,朝廷依赖之如肱股”;《清史稿》对其的评价为:“有古大臣风,亮哉”;《中国名人志》对其的评价为:“为官近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病逝于上朝的路上,乾隆皇帝亲往吊唁、悲痛落泪并将其评价为“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真宰相”,并下旨追谥“文正”,号召朝臣向其学习。

历史对大臣的评价,历史上真实的大臣都有哪些(3)

第三位:朱珪

朱珪,嘉庆皇帝的老师,曾长期于地方任职,乾隆朝后期为数不多敢同和珅叫板的“刚直铮臣”之一。

嘉庆皇帝亲政后,朱珪被调回京城并迅速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监管工部事务”。嘉庆十一年,朱珪病逝,嘉庆皇帝号啕痛哭并给予了“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的至高评价,而后将其追谥为“文正”

嘉庆朝初期的朱珪,到底拥有多高的朝廷地位?《清代通史》曾经如此评价:

嘉庆初年,刘以名相之子,继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宠有加,足与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刘”,即刘墉;“王”,即王杰。但刘墉或有“静默自守”,王杰亦或有“刚愎自用”,唯独与二人地位相当、影响相当的老臣朱珪,“可谓国之柱臣耳”

历史对大臣的评价,历史上真实的大臣都有哪些(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