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奥运梦,从一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这场起源于古希腊的国际体育竞技盛会在公元前776年举行。
古希腊先民们为了祭祀传说中的众神之首宙斯,于是在奥林匹斯山上举行体育竞技活动。
这种竞技活动最开始是古希腊城邦公民们的权力,广大奴隶与妇女并无参赛资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再对参赛者的阶层和性别做出限制,它代表的竞技体育精神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一场全人类的盛会。
这场盛会的举办给国家之间提供了一个友好交流的平台,为促进国家友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召开,国际奥委会邀请清政府参加此次奥运会。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处在内忧外患中,清政府统治者尚未认识到奥运会的重要意义,拒绝了此次邀请。
清政府故步自封,但民众还是迫切地希望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一些有识之士在游历西方后,看到了奥运会的盛况,也意识到了奥运会对一个国家能带来的正向作用。
竞技体育所提倡的公平竞争能让当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中国人久违地看到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尊重。
很多人因此希望中国人也能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与各国公平竞争。
他们将这样的梦想写成了文字。
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社发表了关于奥运会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三个问题。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
“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这三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奥运三问”。
从这三个并列排布的问题中,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奥运会的渴望。
在这三个问题提出的年代,中国人正被西方列强嘲笑为“东亚病夫”。
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侵占我们的国土,逼迫我们签下各种不平等条约。
所以很多人希望中国人能在奥运赛场上证明自己并非“病夫”。
而这份尊重的获得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回答完这“奥运三问”用了中国整整一百年的时间。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了奥运会,成为我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刘长春的参赛回答了《天津青年》的第一个问题。
52年后,许海峰给出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他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男子手枪60慢射冠军,为中国赢得了第一块奥运金牌。
此后,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赛场上屡获佳绩,奖牌数量不断提升,直至位列世界前列。
在运动员屡获佳绩的时候,中国人就在思考,我们能不能举办一次奥运会。
这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对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塑造,甚至是国内城市的建设都会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
1991年12月,中国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关于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