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在山东济南历城小清河畔,有一个名叫遥墙镇的小地方,诞生了一个智勇双全的才子,名曰辛弃疾。辛弃疾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整个宋朝,能称得上文武双全的只有两人,其一是精忠报国的岳飞,另一个便是南宋这位伟大的词人辛弃疾。论文采,他与大文豪苏东坡不相伯仲;论豪情,不逊诗仙李白。
在他出生之前,宋朝刚刚经历了靖康之耻,中原沦落,被金人占领。辛弃疾祖父辛赞因为家贫,未能全身而退,被迫在亳州谯县做县令,辛弃疾也很不幸,父亲早亡,他跟随祖父辛赞在谯县读书,百亳州刘瞻为师。刘瞻此人才华横溢,精通诗文,在当地任史馆编修,门下弟子众多,辛弃疾便是其中颇具才华与胆识的一个。辛弃疾虽才华横溢却天生一副英雄模样,不像是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在同门师兄弟中,还有一个人文采也很好,与辛弃疾不相上下,名叫党怀英。党怀英与辛弃疾不同,他见利忘义,色厉胆薄,选择做了金人的走狗,辛弃疾却不忘家国,毅然决然的走上了抗金道路。
他取名“弃疾”,祖上便希望他长大以后像汉朝大将军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在谯县念书时,每逢佳节,祖父便同辛弃疾一起登高望远,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辛弃疾在金人统治区长大,自小便对金人侵略者恨之入骨,立志长大后从军,报仇雪耻,收复失地。
扬刀跃马,一战成名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济南将领耿京聚集义士数十万,开启了抗金的序幕,辛弃疾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决心做一番大事业,于是揭竿而起聚集了近2000名抗金义士,准备投奔耿京,为收复失地尽自己绵薄之力。一个近两千人的队伍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一个营,而且武器装备都很差,也未经过正规训练,大多数人都没有实战经验,所以战斗力是很有限的。但辛弃疾热血澎湃,慷慨激昂,奋不顾身的前往济南,与大军汇合。见到耿京后,辛弃疾出谋划策,让耿京与南宋朝廷一致抗敌。这时的辛弃疾年仅22岁,他就有这般胆识和勇气,而且有自己的主见策略,确实是个当将军的好材料。
次年,抗金队伍准备起事,辛弃疾被派遣到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面见圣上,一同商讨抗金大计。在完成使命,回山东途中,辛弃疾得知耿京被降金叛徒张安国*害难的讯息,一怒之下,亲率50名骑兵,奔赴金兵大营,生擒张安国,并送往建康,听候朝廷发落。一个年仅22岁的少年,这一举动,令所有人震撼,他的胆识与智谋,人人敬佩,辛弃疾也因此名噪一时。一战成名,年少的他,英俊潇洒,策马奔腾,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得意的时刻。
英雄无用武之地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南归后本想征战沙场,一展雄才伟略,以报效家国为己任,正如那首那首气壮山河的《破阵子》中写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天不遂人愿,辛弃疾南归后,南宋当朝统治者软弱无能,甘心向金国俯首称臣纳贡求和,像辛弃疾这类主战派在当时根本无用武之地,英雄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辛弃疾空有一身胆识却无可无奈。辛弃疾仕途坎坷,从23岁南归,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签判,辗转几年都是在地方上任小官,满腹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从29岁到42岁,13年间前后调换了14任官职,这样频繁的换工作岗位,让他很难在官场之上有所作为。
《破阵子》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南归后,日日借酒浇愁
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辛弃疾调任滁州任知州,至此,开始了他南归之后第二个十年的仕途生涯,宋朝统治者深知辛弃疾有一身抱负,始终未安排他上前线抗金,只是委派他去平内乱。辛弃疾满腔怨恨,心有不甘,但也无能为力,他的性格在朝廷里已然得罪了很多权贵,在官场上没点城府和手腕,像辛弃疾这样的直男,注定不会有好结果的。随着芳华远去,辛弃疾报国之志却不减还增,他在任期间,励精图治,改革民生,希望国富民强,再图抗金大计。可惜南宋统治者太过昏庸软弱,辛弃疾变革的策略与方式未能得到上级认可,更是损害了一些贪官的利益,在公元1181年,被弹劾罢免。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这首《西江月》将醉态,狂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南归之后为何终日借酒消愁?这首词中表面上说自己没有忧愁,其实言外之意是有更沉重的愁。通篇写了三个“醉”字,看似诗人醉了,再说醉话,其实是暗讽当朝统治者昏庸无道,权臣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辛弃疾所饮之酒,充满忧愁与苦闷,直至暮年,自己变成了一个醉翁,身体也衰老了。功名无望,报国无门,只好将苦闷宣泄在笔墨之中,聊以慰藉。
公元1203年,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此时他已经64岁了,但他依旧一往无前,希望能建功立业,但时隔不久,又被调离弹劾,希望再一次破灭。公元1205年,66岁的辛弃疾又回到了铅山故居,68岁含恨而终,临死之时仍在大声呼喊“*贼,*贼……”
五代十国以来,词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红粉佳人的相思闺怨词,其二是文人失失意惆怅词,其三是悲春伤秋的苦闷词。南宋时期,辛弃疾开创了另一种词风,在苏东坡的豪放风格的基础上,加上了沙场点兵,扬刀跃马,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气势豪迈,雄浑自然。
辛弃疾自小就崇拜像项羽、曹操这般的英雄男子汉,能够开疆扩土,指点江山。提到豪放词,不得不说北宋文坛苏轼这位大家,他也曾向往和崇拜像周瑜这般的儒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他在念奴娇·赤壁中写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己芳华不在,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也渐渐消逝了。而辛弃疾不同,他来到赤壁,写道“夜半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年华虽老,却不失英雄本色。
年少时的辛弃疾,征战沙场,金戈铁马,气势豪迈。中年的辛弃疾,经历了人世浮沉,世事沧桑,心中虽有壮志,却无用武之地,只好寄情山水,终日饮酒为乐,夜半挑灯看剑,只能在梦里回到那个厮*的战场。中年辛弃疾归隐后,只得将满心的不甘与惆怅寄于笔端。暮年的辛弃疾,失落与怨恨交加,身体已不复从前,写道“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或许正是因为仕途上的不如意,满腔的抱负未能得以施展,才让辛弃疾在北宋词坛上成为一代宗师。辛弃疾将毕生精力用于填词写作,本就才华横溢的他,更是独具一格,自成一派。他在词创作上的造诣颇深,《全宋词》中记载,辛弃疾一生词作629首,数量惊人,在宋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辛弃疾在对文字的把控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自创出一种词的风格“稼轩体”,其风格雄浑豪迈,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
郦波老师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辛弃疾是文武双全的人才,提出了一种理念“左手破阵子,右手西江月”,辛弃疾不仅有豪迈的一面,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辛弃疾归隐后很多词作都是对农村田园生活的描写,特别接地气。中学课本里学过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在飘泉居写道“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独具艺术魅力。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结语:
辛弃疾,一代宗师,一位可敬可佩的英雄。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骑过最快的马,喝过最苦的酒,却写出最豪迈的词章。他既是南宋文坛一颗最闪亮的明星,亦是中华历史上最“牛”的文人。
辛弃疾雕像